清水舞最新番号 九囿之冀州

发布日期:2024-08-27 09:42    点击次数:74

清水舞最新番号 九囿之冀州

图片清水舞最新番号

《禹贡》冀州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诸卫,皆是。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尔雅》河内曰冀州。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详山西名山,薮扬纡《水经注》:大陆泽,别称扬纡薮。今在北直宁晋、隆平及巨鹿县境,川漳漳水有二:浊漳,出山西宗子县西发鸠山;清漳,出山西乐平县西南少山,至河南临漳县西合焉。其卑劣复分为二:经流自北直献县,合滹沱河;支流自山东馆陶县,合于卫河,俱经北直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今详见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静乐县北管涔山,至荥河县西入大河。详见山西大川。潞水,阚駰曰即浊漳水。今浊漳经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着犹呼为潞水。《通典》潞水在密云县。今北纵贯州之白河,即潞水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变迁

上古冀州  九囿的说法, 称呼不一,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纪录中,夏制、殷制、周制不同。

图片

一、《尚书·禹贡》纪录的九囿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二、《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囿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干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加多了幽州和营州,而莫得了青州和梁州;三、《周礼·职方》纪录的九囿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干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加多了幽州和并州,而莫得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纪录,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囿,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无论是哪种说法,冀州都在其内,且列首位,可见冀州在上古时期的影响。

图片

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后分袂的九囿之一。九囿在先秦文章〈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中均有纪录,秦代以前,九囿是一种地舆区域观念,并莫得算作一种行政机构去实行。

冀州为九囿之首,地域十分广袤。考“冀”字含义,《说文》施展注解为“冀,朔方州也,从北异声”。〈“冀”既“但愿”和“交付”之意〉《谷梁传》:“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顾炎武注:《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为说”;《日知录·集释卷二》:“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又:“夏之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则冀方之地入于羿也,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扫数”;又:“古之皇帝常居冀州,后东说念主因之,遂以冀州为 中国之号”;《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

图片

      冀州为九囿之首,唐、虞、夏、殷皆都焉,散播的地方即是中华英才当先源头之地,即是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时的山西南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河南东 北部(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经由中所主要行径的地方,尧舜禹时期的中心肠带是今黄河以北的山西运城、临汾,夏代主如果在运城、临汾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端,而殷商的中心肠带是这个区域中黄河以北的东端(安阳),包括河南的东北、河北的西南角以及鲁西的部分与之接壤的地方。这和其时的族源关联,殷商本是炎黄体系外的东夷部落。冀州是上古时的中心肠带,因而被奉为九囿之首。

图片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囿,影响深化,凝结着中华英才深厚的文化情结。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相沿了上古九囿的分袂。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朔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仅仅传闻中的地方行政区画轨制,内容上并不存在,州算作地方行政区单元是从汉代初始的。

图片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妥洽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信都冀州,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衡水)。

图片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高帝六年(公元201年),确立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时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船埠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莫得变化。在现冀州市境内仍确立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我方的八女儿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确立的四县都莫得变化。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初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将世界分袂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其时,州算作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时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不雅津、东乡、 、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确立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比较莫得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确立的四县也莫得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新朝 行政区画与西汉接洽,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年把信都国改称新博,把信都县改称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新博仍属冀州,在现冀州市境内确立四个县,即: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乐信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和新博亭(今冀州市旧城)。

图片

东汉 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莫得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初始固定下来。建武元年(25年),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信都郡(极端于现时的地区级)领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不雅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十三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时的冀州市境内确立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我方的六女儿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莫得变动。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安平国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把原辟阳县并入了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初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莫得变化。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图片

尧都

三国   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 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分袂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安平郡下设信都等诸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设了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从此冀州的称呼与今天冀州市的属地有了更为紧密的谋划。

图片

运城绛县

晋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国(地区级),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安平国下辖信都、下博、广宗、经、不雅津、武邑、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两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和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确立的两个县都莫得变化。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朔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华夏,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度的变换,冀州的治所平素变动。后赵时期,将州治自信都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前燕鲜卑族慕容俊将冀州治所迁于屋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相沿下来。

图片

图片

南北朝 冀州先后属北魏、北皆、北周,三代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时(396年)将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长乐郡(极端至今地区级)下辖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芦、广川、南宫、下博等八县,长乐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治所在冀州旧城。信都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皆、北周两时期世界的州、郡、县的分袂莫得变化。

图片

河南濮阳西水坡名胜(距今6500年,出土立表测影器用)位于北纬35°44′50″,陶寺名胜位于北纬35度52分,周家庄名胜位于北纬35.492085,三者纬度果然高度一致,也即夏至日影都是“一尺六寸”。

隋朝 前两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世界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十二个县,即信都、堂阳、衡水、枣强、武邑、 、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斌强。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开皇六年分信都县,确立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确立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伟业三年(607年),转业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期,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图片

唐朝 实行说念、州、县三级制。唐初分天下为河北说念等十说念(省级),河北说念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曾改称魏州或信都郡)下辖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 阜城、武强九县(后改辖六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唐哀帝天助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图片

五代(梁、唐、晋、汉、周) 各朝均实行说念、州、县三级制。将辖域分为河北说念等诸说念(省级),河北说念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地区级)下辖信都等诸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 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五代时,冀州多战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乱离,群豪竟起,兵连祸连,苦战数年”。

图片

宋朝 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分天下为河北东路等十五路(省级),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 、衡水、阜城七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包摄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确立冀州(地区级,也称安武军)。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属河间府(省级与地区级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隶河北东路(省级)。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图片

直隶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算陪同辅京都的“畿内巨州”,一直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辖,故称之为“直隶冀州”。

元朝 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将世界分为真定路等诸路(省级),冀州(地区级)直属真定路(跨过了府一级) , 附庸燕南河北说念(省级)。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五县。现冀州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图片

井陉县小龙窝村

明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将世界分为真定府等诸府(省级),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洪武二年,即1369年,销毁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图片

滦州古城

清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图片

秦皇岛市龙潭村

近当代冀州  民国三年(1914年)猬缩直隶州冀州,树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说念(地区级),第二年改属大名说念(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说念一级,冀县附庸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看护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沦陷。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指引。 1945年抗日干戈告捷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收复古县治,冀南行署认真定名“冀县东说念主民政府”,并归五专署指引。

图片

邯郸市王金庄村

图片

1948年9月26日,华北东说念主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东说念主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取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庚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县依然属之。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属衡水市至今。

图片

马端临    古冀州    舆地考二

《禹贡》曰:“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治州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馀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於太岳(壶口山,在今文成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九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既修太原,至於岳阳(太原,今太原府。岳阳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怀底绩,至於衡漳(覃怀,近河地名,今河内郡也。底,致也。绩,功也。衡漳,谓漳水横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西北肥乡县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恒、卫,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阳县界。卫水在今常山郡灵寿县西山所出。大陆泽,郑玄云:“在钜鹿北。”言水徙故说念,不错耕耘。今赵郡象城县界。)岛夷皮服(海曲曰岛。居岛夷而衣其皮)。夹右碣石,入於河(碣石,海边山名,在今北平郡卢龙县也。言禹夹行此山之右。入河,逆山也)。”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尔雅》云:“秦有杨纡。”而此以为冀州薮,未详其义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党郡宗子县界。汾水出今楼烦郡静乐县管涔山。潞水出今密郡密县也)。其利松、柏。东说念主五男三女。畜宜牛、羊,宜黍、稷。”其地险易,君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汉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阳、莫阝、州乡;广平、钜鹿、清河、河,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邱;西有太原、定襄、中、五原、上党,皆其分也。今邺郡、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博陵、河、文安、饶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原、定襄、中、单于,雁门之西南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皆是也),尾、箕则燕之分野(汉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上谷、代郡、雁门、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固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北平、柳城、马邑、安边,雁门之东北境,楼烦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卫之交(汉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属秦。汉之高陵以东,尽河内今河内,今河东、平阳、文城、大宁,昌化之南境,绛郡、陕鄂之河北地,河内之西境,并宜属魏。汉之河南野王、朝歌,今河内之东境、汲郡,皆宜属卫矣)。秦平天下,置郡,为钜鹿(今常山、信都,赵郡之东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饶阳之南境,兼兖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郸(今广平、邺郡,钜鹿之南境,赵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阳、文安、河、妫川、归化、顺义、归德、饶阳之北境,赵、博陵之东境,及兖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渔阳(今渔阳、密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辽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东境,皆是也)、河东(今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太宁、交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高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门之南境,楼烦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门(今马邑之南境,雁门之北境,皆是也)、中(今中、单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内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领郡、国九)、幽州(领郡、国十)、并州(领郡九。古冀州西境则属司隶,今河东、绛郡、平阳、河内、汲郡)。後汉并因前代。为冀州(理於高阝。高阝,今赵郡高邑县。袁绍、曹公理邺。邺,今郡县。高阝,呼各反)、幽州(治蓟,今范阳郡县)、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府)。魏并因之。晋置冀州(领郡、国十三,治屋子,今赵郡县)、幽州(领郡、国七,治涿,今范阳郡是也)、并州(领郡、国六)。惠帝之後,其地沦没於刘元海、石勒、慕容隽,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後属後魏。自此分割,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说念(范阳、汲郡、邺郡、广平、饶阳、河、常山、博陵、信都、赵郡、钜鹿、文安、上谷、北平、密、妫川、渔阳、柳城、归德、顺义、归化等郡)、河东说念(河东、绛郡、平阳、太原、上党、西河、高平、太宁、昌化、文城、阳城、定襄、乐平、雁门、楼烦、安边、中、马邑等郡),兼分东说念主都畿(河内郡)、关内说念(单于)。唐末,营、平二州陷於契丹。梁初,刘仁恭父子据幽、燕,继而为晋王所灭。晋灭梁,称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赂契丹,资其兵伐唐,为晋。晋一火,汉继之。汉一火为周,刘据河东。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周一火,宋解任,太宗以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为河北、河东两路,其後又分河北为东、西二路。宣和,遣使约女真夹击辽,取石晋所没之地十六州。辽既一火,金东说念主止以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来归。辽将张又以平州来降,继复为金所取。靖康後,冀地尽没於金。

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梁州境宇虽遐远,而杂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东之东说念主,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太行、恒山之东),而邺郡,高皆国都,浮巧成俗(自北皆之灭,衣冠士东说念主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情面险讠皮,至今好为诉讼)。山西土瘠,其东说念主节约,而河东,魏、晋以降,体裁盛兴(魏丰乐侯杜君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涵养,郡中化之。自後河东特多儒者),闾里之,习於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本事,傍边江山,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

图片

邢台市押石村

古冀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二十二国

晋 晁 邢 魏 霍 耿 北燕 邗 扬 冀郇 尹 饱读 肥 黎 潞阳共鲜虞 赤狄 无终 山戎

▲秦时为郡十三

钜鹿郡 邯郸郡 太原郡 上党郡 河东郡 三川郡北境 雁门郡辽西郡右北平郡 渔阳郡 上谷郡 代郡 中郡

▲汉时为郡国二十四县三百七十三恒山郡十八县(元氏 石邑 桑中 灵寿蒲吾 上曲阳 九门 井陉 屋子中邱封斯 关 平棘 高阝 乐阳 平台 都乡 行唐)

魏郡十八县(邺 馆陶 斥邱 沙 内黄 清渊 魏 繁阳 元城 梁期黎阳即裴武始 邯会 阴安  平恩  邯沟 武安)

钜鹿郡二十县(钜鹿 南 广阿 象氏 瘿陶 宋子 杨氏 临平 下曲阳贳枭阝 新市 堂阳 冷静 敬武 历乡 乐信 武陶 柏乡 安乡)

赵国四县(邯郸 易阳 柏东说念主 襄国)

真定国四县(真定 晁城 肥累 绵曼)

河国四县(乐成 侯井 武隧 弓高)

广平国十六县(广平 张 朝平 南和 列东说念主 斥章 任 曲周 南曲 曲梁广乡平利 平乡 阳台 广年 城乡)

中山国十四县(卢奴 北平 北新城 唐 深泽 苦陉 安国 曲逆 望都新市新处 毋极 陆成 安险)

河内郡十八县(怀 汲 武德 波 山阳 河阳 州 共 平皋 朝歌 修武温 野王 获嘉 轵 沁水 隆虑 荡阴)

信都国十七县(信都 历 扶柳 辟阳 南宫 下博 武邑 不雅津 高是广川乐乡 平是  桃 西梁 昌成 东昌 修)

太原郡二十一县(晋阳 东说念主 界休 榆次 中都 于离 兹氏 狼孟 邬盂平陶 汾阳 京陵 阳曲 大陵 原平 祁 上艾 虑 阳邑 广武)

广阳国四县(蓟 方城 广阳 阴乡)

涿郡二十九县(涿  邱 固安 南深泽 范阳 蠡吾 容城 易 广望莫阝高阳 州乡 安平 樊舆 成 良乡 利乡 临乡 益昌 阳乡 西乡饶阳中水 武垣阿陵 阿武 高郭 新昌)

上党郡十四县(宗子、屯留 余吾 铜 沽 涅氏 襄垣 壶关  泫氏高都潞崎氏 阳阿 远)

河东郡二十四县(安邑 大阳  猗氏 解 蒲阪 河北 左邑 汾阴 闻喜 泽端氏 临汾 垣 皮氏 长修 平阳 襄陵 彘 杨 北屈 蒲子 绛狐讠聂骐)

西河郡三十六县(富昌 驺虞 鹄泽 安祥 好意思稷 中阳 乐街 徒经 皋狼大城 广田 圜阴 益阑 平周 鸿门 蔺 宣武 千章 增山 圜阳 广衍武车 虎猛离石 罗 饶 方利 博陵 隰成 临水 上军 西都 平陆 阴山<角>是 盐官)

雁门郡十四县(善无 沃阳 繁 中陵 阴馆 楼烦 武州 晁陶 剧阳崞平城 孚 马邑 强阴)

代郡十八县(桑乾 说念东说念主 当城 高柳 马城 班氏 延陵 犭示氏 广昌且如平邑阳原 东安阳 参合 平舒 代 灵邱 卤城)

中郡十一县(中 咸阳 陶林 桢陵 犊和 沙陵 原阳 沙南 北舆武泉 阳寿)

定襄郡十二县(成乐 桐过 都武 武进 襄阴 武皋 骆 安陶 武城武要定襄 复陆)

上谷郡十五县(沮阳 泉上 潘 军都 居庸 ず瞀 夷舆 着落 昌平广宁涿鹿 且居 茹 女祁 宁)

渔阳郡十二县(渔阳 狐奴 路 雍奴 泉州 平谷 安乐 <厂辛>奚犷平 要阳白檀 滑盐)

右北平郡十六县(平刚 无终 石城 廷陵 俊靡 ペ 徐无 聚阳 土垠白狼夕阳 昌城 骊成 广成 宇 平明)

辽西郡十四县(且虑 海阳 新安平 柳城 令支 肥如 宾从 交黎 阳乐狐苏 徒河 交城 临渝 )

图片

▲晋时为郡国二十九县一百九十五

安平国八县(信都 下博 武邑 武遂 不雅津 扶柳 广宗 经)

赵国九县(屋子 元氏 平棘 高邑 中邱 柏东说念主 平乡 枭阝 下曲阳)

钜鹿国二县(<广婴>陶 钜鹿)

章武国四县(东平舒 文安 章武 东州)

顿邱郡四县(顿邱 繁阳 阴安 晁)

魏郡八县(邺 长乐 魏 斥邱 安阳 荡阴 内黄 黎阳)

汲郡六县(汲 朝歌 共 林虑 获嘉 修武)

河内郡九县(野王 州 怀 平皋 河阳 沁水 轵 山阳 温)

博陵国四县(安平 饶阳 安国 南深泽)

常山郡八县(真定 石邑 灵寿 上曲阳 蒲吾 井陉 九门 南行唐)

河国六县(乐城 武垣 成平 易城 中水 郑)

中山国八县(卢奴 魏昌 新市 安喜 蒲阴 望都 唐 北平)

乐平郡五县(沾 上艾 寿阳 阳 乐平)

太原国十三县(晋阳 阳曲 榆次 于离 盂 狼孟 阳邑 大陵 祁 平陶京陵 中都 邬)

上党郡十县(潞、屯留 壶关 宗子 泫氏  高都 铜 涅 襄垣 武乡广平郡十五县广平 邯郸 易阳 武安 涉 襄国 南和 任 曲梁  列东说念主肥乡 临水 广年 斥漳 平恩)

河东郡九县(安喜  闻喜 垣 汾阳 大阳 猗氏 解 蒲阪 河北)

高阳国四县(博陆 高阳 北新 蠡吾)

平阳郡十二县(平阳 杨 端氏 永安 蒲子  狐讠聂 襄陵 绛邑 泽 临汾北屈 皮氏)

雁门郡八县(广武 崞 晁陶 平城 东说念主 繁 原平 马邑)

西河国四县(离石 隰城 中阳 介休)

代郡四县(代 广昌 平舒 富城)

新兴郡五县(九原  定襄 中 广牧 晋昌)

范阳国八县(涿 良乡 方城 长乡  固安 范阳 容城)

北平郡四县(徐无 土垠 狻靡 无终)

燕国十县(蓟 安次 昌平 宣都  广阳 潞 安国 泉州 雍奴 狐奴)

广宁郡三县(下洛 涿鹿 潘)

辽西郡三县(阳乐 肥如  海阳)

上谷郡二县(沮阳 居庸)

图片

▲隋时为郡三十县二百有七

常山郡八县(真定 行唐 石邑 滋阳 九门 井陉 房山 灵寿)

长平郡六县(丹川 沁水 端氏 泽 高平 陵川)

魏郡十一县(安阳 邺 临漳  成安 灵泉 尧城 洹水 滏阳  临水林虑 临淇)

汲郡八县(卫 汲 隋兴 黎阳 内黄 汤阴 临河 澶水)

红薯妹

文城郡四县(吉昌 文城 伍城 昌宁)

临汾郡七县(临汾 襄陵 冀氏 杨 霍邑 汾西 岳阳)

龙泉郡五县(隰川 永和 楼山 石楼 蒲)

西河郡六县(隰城 介休 永安 平遥 灵石 绵上)

离石郡五县(离石 修化 定胡 平夷 太和)

雁门郡五县(雁门 繁 灵邱 五台 崞)

马邑郡四县(善阳 神武 内  开阳)

楼烦郡三县(静乐 临泉 秀容)

定襄郡一县(大利)

太原郡十五县(晋阳 太原 交城 汾阳 文水  祁 寿阳 榆次 太谷乐和气顺 辽山 平城 石艾 盂)

襄国郡七县(龙冈 南和 平乡 沙河 钜鹿 内邱 柏东说念主)

武安郡八县(永年 肥乡 清漳 平恩 水 武安 邯郸 临)

河东郡十县(河东 桑泉 汾阴 龙门 芮城 夏 河北 猗氏 虞乡 安邑)

绛郡八县(正平 翼城 绛 曲沃 稷山 闻喜 太平 垣)

安乐郡二县(燕乐 密)

博陵郡十县(鲜虞 北平 唐 恒阳 新乐 隋昌 毋极 义丰 深泽 安平)

河内郡十县(河内 温 济源 河阳  安昌 王屋 获嘉 新乡 修 共城)

河郡十三(县河  文安 乐寿 束城 景城  高阳 饶阳 博野清苑 长卢平舒 曾城 郑)

信都郡十二县(长乐 堂阳 衡水 枣强 武邑 武强 南宫 斌强 鹿城下博 {艹} 阜城)

赵郡十一县(平棘 高邑 赞皇 元氏 <广婴>陶 栾城 大陆 柏乡 屋子 晁城 饱读城)

上党郡十县(上党 宗子 潞城、屯留 襄垣 黎城 涉 乡 铜 沁源)

涿郡九县(蓟 良乡 安次 涿 固安 潞 雍奴 昌平 怀戎)

上谷郡六县(易 氵来水 晁 遂城  永乐 飞狐)

辽西郡一县(柳城)

北平郡一县(卢龙)

渔阳郡一县(无终)

唐时为州四十三县二百二十一(县名巳见各州条下此不重具)

图片

恒州九县 相州十一县 邢州九县 定州十一县 怀州五县 磁州三县 深州四县 瀛州六县 莫州六县 冀州九县 赵州九县 并州十三县 潞州十县晋州九县 代州五县 绛州七县 蒲州八县 泽州六县 汾州五县 忻州二县隰州六县 慈州五县  仪州四县 宪州三县 岚州四县 沁州三县 营州一县平州三县 檀州二县 蓟州三县 幽州十一县 涿州五县 顺州三县 妫州二县蔚州三县 朔州二县 州一县 易州六县 应州二县 新州二县 儒州一县武州一县 单于大都护府一县

宋时为州五十县一百九十二(县名已见各州条下此不重具)真定府九县 相州六县 邢州八县 定州八县 怀州五县 晁州四县磁州四县 州六县 深州五县 瀛州四县 雄州二县 霸州三县莫州四县 祁州三县 冀州七县 赵州七县 保州一县 安肃军一县广信军一县 永定军一县 乾宁军一县 顺安军一县信安军一县保定军一县 承天军一县 太原府十县 潞州八县 晋州十县 代州四县 绛州七县 河中府八县 解州三县 庆成军一县 慈州三县隰州六县 忻州二县 汾州五县 泽州六县 辽州四县 宪州一县岚州三县 石州五县 威胜军四县 安祥军二县 宁化军一县 岢岚军一县 火山军一县 保德军一县 大通监一县 永利监一县

真定府 春秋时鲜虞国之地。(《左传》:“晋伐鲜虞。”注:“中山新市县。”)战国时属赵(赵之东恒邑也)。秦属钜鹿郡。汉高祖置恒山郡,後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亦属真定国。後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後魏因之。後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唐乾元中,复为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中,改为平山郡。元和中,改为镇州。又为成德军节度,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九(真定、鹿泉、城、石邑、井陉、灵寿、九门、房山、行唐)。後唐为北都真定府,俄罢都,复为成德军。晋改为常州顺国军。汉复为成德军,真定府,後以赵州之元氏、栾城二县来属。宋开宝,废九门、石邑二县。端拱初,以饱读城隶祁州。淳化初,以束鹿隶深州。庆历八年,置真定府路安抚使,统真定、磁相邢赵六州。宋神宗时,以河北为天下压根,以真定为河北压根,是以扼贼之冲,为国家数,其时召募乡兵,大修军备。有河漕以丰边用,有商贾以集刍粟。三关置方田水耨,胡骑既有限隔,又屯重兵,与定州相掎角捍御为重镇。靖康末,陷於金。 贡罗。领县八,治真定。 真定(汉县。有滹沱河、滋水)城(隋县,晋陷虏,周复)获鹿(唐县。有井陉关)井陉(汉县。燕、赵谓山岭曰陉,下视如井。《汉书》:“车不得方轨,骑不得胪列。”熙宁中,省井陉入获鹿、平山。八年,复治井陉县,徙治天威军,即县治军军使隶府。有二寨。金东说念主为威州)平山(唐县。有十五寨、白马关)灵寿(本中山国之都。汉县。卫水在西。有二寨。熙宁中,省为镇入行唐。元初,复之)元氏(汉县。常山郡故城,光武征彭宠,生明帝於此)栾城(汉县。有氵氐水、汶水)。

图片

相州 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後属赵。秦为邯郸郡地。两汉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後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邺)。後魏说念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幸驾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皆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次序阳城)。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皆之灭清水舞最新番号,衣冠士东说念主多迁关内,唯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情面险讠皮,至今好讼。唐为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十一(安阳、尧城、洹水、滏阳、邺、内黄汤阴、林虑、临河、成安、临漳)。梁为昭德军节度。後唐降为军事。晋为彰德节度,後以内黄、成安、洹水三县属大名府。宋因之。靖康二年,陷於金。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领县六,次序阳。安阳(即纣都之地。隋县。有铜雀台、西河、洹水)邺(汉县。东魏、北皆所都。有漳水、紫陌桥、西门渠、三台、凤阳门。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临漳)汤阴(古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汉汤阴县。有水、荡水。宣和初,以县隶州,寻复之)永定(唐县。梁改长平,後唐复)临漳(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溉民田。东魏县)林虑(後魏县。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邢州 古祖乙迁於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後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於此(张宾说曰:“襄国因山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後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九(龙冈、尧山、南和、沙河、平乡、钜鹿、青山、任、内丘)。黄梁保军节度,後唐改安国军。宋因之。宣和初,升为信德府。建炎二年,陷於金。贡绢、白磁盏、解玉砂。领县八,治龙冈。龙冈(即秦信都县,隋初更名。县北有夷仪岭。《左传》“邢迁夷仪。”即其地。有蓼水、氵禺水。宣和初改为邢台)沙河(隋县)南和(汉县。後周置南和郡)任(汉张县地唐县。有任水、氵索水。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南和。元初,复)平乡(古大鹿之野。有沙邱之台,纣所筑,即始皇死处。晋为县。熙宁,省为镇入钜鹿。元初,复之)钜鹿(汉南栾县地。隋为县。有广阿泽)尧山(唐县。有氵氐水。熙宁六年,初省为镇入内邱。元初,复)内邱(隋县。有砺净水、龙腾水)。

定州 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後为魏所并,後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後汉因之,晋亦不改。後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郡。至慕容宝,为後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後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说念武帝改为定州。後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後改为高阳郡。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又为义武军节度,属河北(宋同)。领县十一(安喜、义丰、望都、唐昌、北平、饱读城、深泽、恒阳、迷糊、陉邑、新乐)。後周以深州博野来属。宋建隆初,以易州北平属。太平兴国初,改定武军。雍熙,以博野置宁边军。景德初,以蒲阴置祁州,以祁州迷糊来属。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建炎初,金东说念主分兵据两河,唯中山庆源、保莫邢冀磁绛相州皆能苦守。中山自靖康末受围,至建炎二年三月凡三岁,粮竭东说念主困始陷。 贡罗、大花绫。领县八,次序喜。 安喜(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水常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名为县焉)迷糊(汉旧县)曲阳(汉县。有北岳恒山,常水所出)陉邑(唐县)望都(唐县。尧始封於此。有尧母庆都山、唐水、於水、博水。金东说念主改为庆都县)唐(汉苦新陉县)乐春(秋鲜虞国,隋县。有氵瓜水、常水)北平(汉县。庆历二年,以北军寨建军,四年,即县治置军使,隶州)。

图片

  怀州 《禹贡》覃怀之地,太行山在焉。周为畿内及卫、于阝、雍三国(于阝音于)。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隰原、攒茅之田,晋於是始启南阳”(杜注云:“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ㄨ、怀是也(ㄨ,徒回反)。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共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东说念主,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後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後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郡废,而怀州照旧。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五(宋同)。为河内郡,团练,俄为驻守。建炎後,陷於金,金隶河东南路。贡牛膝、皂角。领县五,治河内。 河内(隋县。有太行山、沁水、丹水、大会寨)武德(周苏忿生之邑。唐县。熙宁,省为镇入河内。元初,复)修武(商甯邑。汉县。熙宁,省为镇入武陟。元初,复)武陟(即魏文帝封汉献帝居独鹿之地。唐县)获嘉(汉武帝幸缑氏,至汲县,得南越相吕嘉首,因以名其县。有净水)。

卫州 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馀入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故商墟也。其後卫为狄东说念主所灭,皆桓更封卫於河南楚邱,而河内殷墟复属於晋。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河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後魏亦为汲郡。东魏置义州。後周为卫州,又分置修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唐为汲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五(汲、共城、卫、新乡、黎阳)晋以黎阳隶滑州。宋为汲郡,驻守。靖康後,陷於金。贡绵、绢。领县四,治汲。汲(即牧野之地,纣都近郊。有比干墓。汉县)新乡(隋县。熙宁,废为镇入汲。元初,复)卫(隋县。有苏门山、鹿台、糟邱酒池、枋头城。熙宁,废为镇入黎阳。元初,复)共城(古共伯国。隋县。有鹿门陂)。

磁州 本相州、州之地。唐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阳、临水、成安置。贞不雅元年州废,还其县相州。永泰元年,复以相州之滏阳,州之邯郸、武安置。天三年,以“磁”“慈”声一,更名惠州。属河北说念(宋同)。後唐复名磁州。宋为滏阳郡,驻守。建炎後,陷於金。 贡磁石。领县四,治滏阳。滏阳(後周县。有饱读山、漳水、滏水、佛图澄墓)武安(汉县。有四寨及水)邯郸(战国时赵所都。汉县。有赵王如意温明殿)昭德(唐昭义县。熙宁中,省为镇入滏阳)。

州 《禹贡》“覃怀底绩,至於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乡县界)。”春秋时赤狄之地(晋荀林父败赤狄於曲梁,即此),其後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千国,宣帝复为广平国。後汉省入钜鹿郡,後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後魏因之。後周置州。隋置武安郡。唐初,刘黑闼都之;克平,置州。或为广平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六(宋同)。宋为广平郡,驻守(《隋图经》:“云今赵氏数百家,有祭祀,别设客位,祀公孙杵臼、程婴。”)。靖康後,陷於金。 贡纟由。领县六,治永年。 永年(汉曲梁县,隋更名。有水)鸡泽(唐县。有沙河)曲周(汉县。有纣钜桥仓。熙宁,省为镇入鸡泽。元初,复)平恩(汉县)肥乡(隋县。有列东说念主城、平原君墓)临(汉县。熙宁,省为镇入永年。元初,复)。

图片

  深州 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州地。後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後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後魏为郡,北皆同。隋废郡,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二郡。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四(饶阳、鹿城、陆泽、安平)。周以博野属定州,以冀州武强来属。宋雍熙四年,废陆泽。淳化初,又以真定府束鹿来属。至说念初,以乐寿隶瀛州。为饶阳郡,驻守。靖康後,陷於金。贡绢。领县五,治静安。静安(有衡漳水、大陆泽。汉下博县,周以为军。雍熙後,废军还属)武强(唐县)安平(汉县。有沙水、滹沱河)束鹿(唐县)饶阳(汉旧县。有芜娄亭、漳水)。

图片

瀛州 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後为河国。後汉及晋因之。後魏为河郡。隋初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河郡。唐因之,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六(河、乐寿、博野、高阳、平舒、束城)。晋高祖以赂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大城属霸州。宋至说念三年,以高阳隶顺安军,以新州乐寿来属。为瀛舟师节度使。旧名关南,庆历八年,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十一州军。大不雅二年,升为河府。建炎初,陷於金,金东说念主以交河镇、肃宁寨增为二县。贡绢。领县四,治河。河(汉州乡县,武帝得钩弋夫东说念主於此。隋改今名。雍熙中,於县西置平虏寨)。乐寿(汉乐城县。有徒骇河、房渊。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之故名。金东说念主为献州)景城(隋县。有平虏寨。熙宁中省为镇,入乐寿)束城(後魏置束州。隋为县。熙宁,省为镇入河。元初,复)。

雄州 本唐涿州瓦桥关,在易水之东,当九河之末,其地控扼幽蓟。晋陷契丹。周克复,建为州,置归义县;以易州容城来属。自周世宗以来,两河之地置三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州高阳关,分置重兵,与真定府定州相掎角。政和三年,赐郡名曰易阳,为易阳郡,驻守。属河北说念。靖康後,没於金。贡纟由。领县二,治归信。归信(唐归义县,隶涿州。周置於瓦桥关,太平兴国初改。有拒马河)容城(唐县,周废,建隆初复)。

图片

霸州 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後置益津关。晋陷契丹。周复,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古上谷郡地,濒海,皆斥卤沮洳,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非犯境之径。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设险阻,真地利也,讲习水战之具,大为要害。”政和,为永清郡,驻守。属河北说念。靖康,陷於金。金东说念主属中都大兴府路,以信安军为县来属。贡绢。领县三,治永清。永清(唐县)文安(汉县。宋置八寨)大城(魏平舒县,周更名。有滹沱河)。

莫州 其地本属瀛州。唐景二年,分瀛州置莫阝州。开元十三年,改为莫州,其後或为文安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六(莫阝、 文安、长丰、任邱、唐兴、清苑)。晋初陷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文安属霸州,後又废。宋太平兴国,以清远置保州。政和,为文安郡,驻守。其地外捍海说念,如易水之在莫阝,滹沱之在职邱、文安,所谓九十九淀,不可具名。旧屯万东说念主,以护塘泊,且多立城寨以守之。靖康初,陷於金。贡绵。领县三,治莫。莫(汉县。有易水、氵寇水,熙宁,省入任邱)任邱(唐县。有高阳城。建寨二)长丰(唐县。熙宁,省为镇)。

图片

  祁州 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端拱初,以镇州饱读城来属。景德初,移治於定州蒲阴,以迷糊隶定州。为蒲阴郡,团练。属河北说念。靖康陷於金。绍兴初,金迁其民,以其城为元戎府。九年复,十年,金东说念主举国中之兵集此。 贡花纟。领县三,治蒲阴。蒲阴(唐义封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塘河、沙河)饱读城(春秋饱读子国。隋为县)深泽(唐县。熙宁省为镇入饱读城。元初,复)。

冀州 古冀、兖二州之域(禹导河自傲亻丕山北过洚水,至於大陆。按《地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云:“洚故渎又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辟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县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祖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後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於此)。晋亦然。後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皆、後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冀州照旧。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古。或为信都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九(信都、南宫、武强、枣强、衡水、下博、阜城、武邑、堂阳)。晋以堂阳属真定府。周以武强隶深州,以堂阳还属。宋淳化初,以阜城属永静军。宣和,为安武军节度。建炎二年,陷於金。贡绢。领县七,治信都。信都(唐县。有胡卢河)南宫(汉旧县。上有洚水枯渎、浊漳河。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汉县。有不雅津城)堂阳(隋县,晋改蒲泽,汉复。元丰,省为镇)枣强(汉县。有广武城)衡水(隋县。有衡漳故渎)武邑(隋县。有洚渠)。

图片

赵州 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後汉属常山国、钜鹿郡地,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高阝,今高邑县)。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治屋子)。後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皆为赵州,郡仍旧。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唐为赵州,或为赵郡。属河北说念(宋同)。领县九(平棘、元氏、栾城、高邑、 临城、宁晋、昭庆、柏乡、赞皇)。後以元氏、栾城二县隶真定府。宋为庆源军节度,宣和初,升为庆源府。靖康後,陷於金,改为沃州。贡绵、绢。领县七,治平棘。平棘(汉县。有沙水、槐水)宁晋(唐县。有<广婴>陶城)高邑(汉高阝县,光武即位之地。熙宁省,元复)柏乡(隋县。有高阝坛。熙宁省,元复)临城(唐县。有敦与山、氵氏水、彭水)赞皇(隋县。有赞皇山、四望山。熙宁省,元复)隆平(唐昭庆县,开宝五年改。为大陆泽,《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阿,一泽异名。”又按《尔雅》云:“四无山阜,旷然幽谷。”杜佑、李吉甫以邢、赵、深三州为大陆)。

保州 本唐莫州清远县。其地汉为乐乡,汉高祖封乐毅後乐巨叔於此。宋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建为州。属河北说念。政和,名清苑郡。自州之西,皆无塘水,惟广植林木,以限胡骑。靖康後,陷於金,隶中都大兴府路,置蒲城县。贡绢。领县一:保塞(後魏清苑县。太平兴国六年改,析易州蒲城县之南境入焉。有沈远河、浪盗窟。金东说念主复为清苑县)。

安肃军 本唐易州遂城县地。後唐置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建为静戎军,析易州遂城县三乡置静戎县隶焉。景德元年,并县改。属河北说念。国初以梁门、遂城二县为安肃、保信军,所谓“铜梁门铁遂城”者也。自童贯、蔡攸既得燕山,谓安肃、保信在内陆,皆废为县,移军营,废楼橹。宣和末,始诏复为军,而金寇巳大入,遂陷。金隶中都大兴府路。贡素纟它。领县一:安肃(中。有易水、漕河)。

图片

广信军 本唐易州遂城县。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其地建威虏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说念。靖康後,陷於金。金为遂州,隶中都大兴府路。贡纟由、栗子。领县一:遂城(隋县。有遂城山、徐河、鲍河)。

永定军  本唐定州博野县。宋雍熙,建为宁边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说念。宣和七年,废为博野县。靖康後,陷於金。金东说念主为蠡州。贡纟由。领县一:博野(後魏县。有滹沱水)。

乾宁军 本唐幽州卢台军之地,石晋陷虏。周平三关,置永安县,属沧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军,改县曰乾宁,隶焉。属河北说念。大不雅二年,升为清州。赐郡名曰乾宁。靖康後,陷於金。 贡纟由。领县一:乾宁(周县。有独流寨)。

顺安军 本唐瀛州高阳县地。宋太平兴国七年,因故唐兴县置唐兴寨。淳化中,建为军。至说念三年,以瀛州高阳来属。属河北路。靖康後,陷於金。金东说念主为安州,隶中都大兴路,置葛城县。贡绢。领县一:高阳(汉县。淳化中开易河,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悉为稻田。萑蒲蚌蛤,民受其利)。

图片

信安军 本霸州游口寨。太平兴国六年,建破虏军,景德二年改。有雁头口、黎阳涡、喜口、鹿角、周河口、田家、狼城口七寨。属河北说念。靖康後,陷於金。

保定军 本涿州新镇。太平兴国六年,建平戎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说念。靖康後,陷於金。

承天军 本镇州娘子关。建隆元年为军,仍隶镇州。河北说念。靖康後,陷於金。

并州 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巳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馀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馀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池、呕夷(池源头在今雁门郡繁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邱县界。音呼。池音沱),浸曰氵来、易(氵来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源头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东说念主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宜五种。”秦并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後汉并因之(治於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治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扫数。其後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县)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并於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後魏以後,分析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其时徙於此地。後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今太原,或在今平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翟也),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曰:“帝迁高辛氏子实沈於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於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燮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於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後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版)。晋灭,属赵。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治於此。曹公围袁绍於邺,时袁绍外甥高为并州刺史。牵招说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绍并力不雅变。”不行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治於此)。後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皆、後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举义兵。於长命元年,置北都,後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属河东说念(宋同)。又为河东节度。领县十三(太原、晋阳、文水、太谷、祁、榆次、孟、阳曲、乐平、清源、寿阳、广阳、交城)。後唐为西京,又为北京。周太祖即位,刘据河东称帝,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於榆次县;又废太原县,以安祥、乐平二县属安祥军,交城属大辽监。七年,移治唐明镇。宝元二年,以大通监交城县隶州。嘉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使,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大不雅元年,升大都督府。刘安世曰:河东,晋地也。昔高辛氏迁阏伯於商邱,主参,今应天是也;迁实沈於大夏,主商,今太原是也。且参、商不相能久矣,物不两大。祖国初但曰并州,不加府号,有深意也。又本朝下河东,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实火土旺日,此参水神所忌,故克之。时宋解任巳十九年矣,而晋始服。且太祖、太宗尝亲征而得太原,止以其地控扼二虏,下瞰长安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矣。靖康元年五月,李纲为宣抚使,督诸军救太原(九月九日太原陷)。晋之地,属本朝才一百四十九年。郡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其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于所筑;又一城,东魏静帝置晋阳宫於此,隋更名新城;又一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贡大铜鉴、甘草、东说念主参、石。领县十,治阳曲。阳曲(唐县。有汾水、羊肠阪、黄河沉一曲,此当其阳。有天门关、赤塘关及二寨)太谷(隋县。有蒋谷水、太谷山)榆次(《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县)寿阳(晋旧县)盂(古仇犹国之地。隋县)交城(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文水)文水(汉大陵县。有文水、大陵城)祁(晋医生祁奚之邑。汉县。有胡甲水)清源(隋县。有清源水)平晋(隋晋阳县,太平兴国中改。有介山、晋水、晋祠、潜邱)。

图片

潞州 春秋时,初为黎国,後狄东说念主夺其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後卒降赵。秦置上党郡。上党者,言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汉、魏、晋、後魏不改。後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後以为大都督府,昭义军节度。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十(上党、宗子、壶关、襄垣、铜、屯留、潞城、武乡、 黎城、涉)。梁改正义军。後唐改安义军,俄复为昭义军。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二年,以铜、武乡二县属威胜军。後领河东路戎马钤辖,兼提举泽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戎马巡检事。建中靖国初,升为隆德府。靖康後,陷於金。贡东说念主参、蜜、墨。领县八,治上党。上党(隋县。有太行、羊头山、蓝水、鸡鸣水、浊漳。靖康时,两河之民多保聚太行)宗子(周史辛甲所封之地。隋县。有鹿谷山、发鸠山、神农井、羊头山、长平关)潞城(古潞子国。汉旧县)屯留(汉县。有三峻水、绛水)壶关(汉县,以山形似壶,尝置关。有抱犊山、羊肠坂)襄垣(赵襄子所筑。汉县。有铜水)黎城(古黎侯国。隋县。有白岩山,故壶口关)涉(春秋涉侯国。隋县)。

图片

晋州 古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渊称汉僭位,建都於此。後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後改为晋州,置总管府。东魏、北皆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九(临汾、洪洞、襄陵、神山、汾西、岳阳、赵城、霍邑、冀氏)。梁为定昌军节度,後唐改建雄军。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和川来属。为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靖康後,陷於金。金隶河东南路。文公朱熹曰:“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止境,尧、舜所都也。其地硗瘠,东说念主民朴陋俭啬,惟尧、舜能都之,後世泰侈不行都矣。”贡蜜、烛炬。领县十,治临汾。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汾、沁、平、营五水)洪洞(晋医生羊舌邑。隋县。有霍山、霍水)襄陵(晋襄公之陵,又有赵襄子墓,因以为名。宋建二寨)神山(唐县)霍邑(汉彘县。周东说念主流厉王於此。有霍山,即职方氏冀州之镇,《禹贡》所谓岳阳。有彘水。隋县)赵城(古造父之邑。有姑射山、女娲墓。政和二年,以赵氏始封之地,又四面阻险,升为庆祚军)汾西(後魏置郡。隋为县。宋置五寨)冀氏(後魏县。有三交水)岳阳(隋为干亩县。晋侯干亩之战,即此也。後改岳阳)和川(隋县)。

图片

代州 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有之。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襄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中、雁门、代郡。後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魏、晋因之。後魏置梁城、繁二郡。後周置肆州。隋文帝时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郡城後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五(雁门、繁、唐林、五台、崞)。宋景德二年,省唐林县,以郡为雁门郡,驻守。其地三濒临边,自古匈奴犯境之路,最号要害,与忻州相应援,置十三砦守之。靖康後,陷於金。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青、碌。领县四,治雁门。雁门(汉广武县。有夏屋山,赵襄子杀代王之地。又有龙泉水、参合陂、东陉关)五台(隋县。有五台山、虑水、浑河)崞(隋县。其城石门关)繁(隋县。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滹沱河源出焉)。

绛州 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战国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其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後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後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後周以为重镇。後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唐为绛州,或为绛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七(宋同)。後唐以河中府稷山来属。宋为绛郡,驻守。贡防风、烛炬、墨。领县七,治正平。正平(隋县。有汾水、浍水、龙谷水,晋祁宫)曲沃(春秋时,晋所都新田之地。隋县。有绛山、台骀祠、陉庭城)太平(後魏县。有汾水关)翼城(春秋晋翼邑。隋县。有古荧庭城)稷山(隋县。有玉壁城,为後周重镇,皆神武再攻围,不克)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後魏县。有绛水。宋置三寨)垣(隋县。有古皋落城,即周、召分陕之地。今县界东北六十里有召原庙与古棠木。西魏於此置召郡,以备东魏)。

图片

河中府 唐虞所都蒲坂地。春秋时地属魏。晋献公灭魏,以封医生毕万(万毕,公高之後,魏祖父也)。毕万之後,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为河东郡,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沃土之东说念主,在下。汉兴,少有名东说念主大衣冠,三代皆衰绝。”)。魏、晋亦然。後魏以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後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如旧。乾元元年,复为府,为河中节度。属河东说念。领县八(宋同)。後汉以闻喜、安邑、解三县,属解州。宋改护国军节度。大中祥符四年,以宝鼎为庆成军。又以府兼提举解州、庆成军戎马巡检事。属陕西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属河东南路。贡五味子、龙骨。领县八,治河东。河东(汉蒲坂县。春秋秦、晋战於河曲,即其地。有蒲津关,後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唐开元十二年,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东说念主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馀,并前後铁柱十六。有妫、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皆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晋文公从晋反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於此。有盐池,与解为两池)解(隋虞乡县,武德初改。有盐池及紫泉监)虞乡(汉解县地。後於虞乡城置解县,更於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永乐(武德初,分芮城县置)。

解州 五代汉以河中府解县置州,又以安邑、闻喜二县来属。宋为驻守郡,属陕西永兴军路。其地即夏桀鸣条之野,有沃盐之利。建炎以来,州民邵兴力战,终不行守,遂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又割陕之平陆、夏、芮城三县来隶。贡盐花。领县三(详见河中府)。

庆成军 本河中府宝鼎县。大中祥符四年,建为军,隶河中府。七年,置属京师。领县一:荥河(即宝鼎县,大中祥符时改。详见河中府)。

图片

慈州 春秋时晋之屈邑(献令郎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及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皆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後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後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成郡。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五(吉乡、昌宁、吕香、文城、仵城)。周废仵城、吕香二县。宋为团练州。熙宁五年废州,以吉乡隶隰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为镇,隶焉。又以昌宁隶晋州襄陵县。元元年,复吉乡军为慈州。靖康後,陷於金。金为耿州,寻又改为吉州。贡柴胡。领县三,治吉乡。吉乡(汉北屈县。《左传》“屈产之乘”,是其地。唐更名。有壶口山)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乡宁(後魏昌宁县,後唐改)。

隰州 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後魏、北皆为沁州。後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後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六(宋同)。宋为团练。熙宁五年,废慈州,以吉乡县隶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县为镇,隶焉。元元年,复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宁两关俯逼西界,以州为次边。靖康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贡蜜、蜡。领县六,治隰川。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蒲(後周县。有五鹿山、蒲谷川水)温泉(唐县。有汤泉、天井关。置三寨)天和(隋县。有索谷、永和关)石楼(隋县。有百井谷、屈产泉。建三寨)大宁(唐北屈县地)。

忻州 战国时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後魏置肆州。周徙肆州於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州,後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为名)。炀帝初,废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唐复分置忻州(以忻川水为名)。或为定襄郡(汉有定襄郡,在今马邑郡地)。属河东路(宋同)。领县二(宋同)。宋为团练。靖康後,没於金。金隶河东北路。 贡解玉砂、麝。领县二,治秀容。秀容(隋县。有母山、忻川水、蓝水、肆卢川水。有石岭关。宋建四寨)定襄(汉阳曲县,唐改。有石岭关,甚险固)。

图片

汾州 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後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皆置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属河东说念。领县五(隰城、平遥、介休、孝义、灵石)。宋因之。靖康後,没於金。金隶河北东路。贡土纟、石膏。领县五,治西河。西河(唐县。有偈泉山、汾水)中阳(唐孝义县,宋改。有胜水)平遥(後魏县。有鹿台山、婴涧水)介休(汉县。有雀鼠谷及介之推祠)灵石(隋县。东南有高壁岭、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泽州 春秋时属晋,後属韩,其後属赵。至秦,破赵於长平,亢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後汉因之,魏、晋亦同。後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皆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後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泽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六(宋同)。宋因之。《禹贡》“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险固。靖康後,没於金。金隶河北东路。贡白石英、禹馀粮、东说念主参。领县六,治晋城。晋城(唐县。有太行山、丹水,又有天井关)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名。有头颅山,秦白起亢赵卒,筑台於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阳城(汉泽县。有焦山、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底柱、析城”也)端氏(韩、赵、魏分晋,封晋君於此。汉为县)陵川(汉泫氏县地。隋为县)沁水(隋县。有沁水、鹿台山、马邑城)。

辽州 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後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後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四(宋同)。梁改为辽州,宋因之。熙宁七年二月州废,省平城、蔼然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安祥郡;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州,县并复。靖康後,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 贡东说念主参。领县四,治辽山。 辽山(汉垣县地,隋为县。有箕山、青谷山、辽阳山、辽阳水)榆社(晋置武乡县,石勒生於此。有沤麻池)蔼然(即韩之关与邑,隋县也)平城(隋县)。

图片

宪州 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唐贞元十五年,别置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元池、天池三县,治楼烦。属河东说念(宋同)。宋咸平五年,以州卑隘多水潦,移治静乐军之静乐县,遂废军;又废天池、元池二县入静乐,楼烦改隶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静乐隶岚州。十年,复其州,仍领静乐。政和五年,赐郡名汾源。靖康末,太原烈士张横有众二千,交往岚、宪。绍兴五年九月,败金东说念主於宪州,後卒陷於金。贡麝香。领县一:静乐(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岑山,刘曜败处,汾水所出)。

岚州 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後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赵武灵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其後,北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於刘渊。及魏末,於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四(宜芳、合河、岚谷、静乐)。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谷隶岢岚军。咸平二年,以静乐隶静乐军。五年,以宪州楼烦来属。故郡城魏置,隋置岢岚镇,唐又置军,为突厥之要冲。靖康後,陷於金。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领县三,治宜芳。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阴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合河(唐县,以蔚汾二水西与黄河合,因以为名)楼烦(唐县)。

图片

石州 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後为秦、魏二国之境(《秦本纪》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晋属西河国,刘渊起事於此,後石勒置永石郡。北皆置怀政郡,後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後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照旧。炀帝初州废,置石郡。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属河东说念(宋同)。领县五(宋同)。宋因之。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寨,隶州。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是年,置葭芦、吴堡寨缘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元符二年,升葭芦寨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隶焉。大不雅三年,复以定胡县隶晋宁军。《武经·边防》云: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戌关,度河外,入麟州路,夏国界。尝合三州为一齐。又石州为治所,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领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东说念主。绍兴九年,太行忠义东说念主王忠值,取石州等十二郡。次年,复陷金。金隶河东北路,割隰之温泉来属。贡蜜蜡。领县五,治离石。 离石(汉旧县。後南单于庭左国城在此。有离石水,别称赤急流,高欢大破尔朱兆於赤洪岭,盖近此)临泉(唐县。有临泉水)平夷(後周县。有宁乡水)方山(隋县。有赤急流)定胡(隋县孟门关,其地险固。唐为县。宋有三寨)。

图片

威胜军 本唐沁州之地。春秋时属晋,後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後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废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唐复为沁州,或为阳城郡。属河东路。领县三(沁源、绵上、和川)宋太平兴国二年,於潞州铜县界乱柳石围中建为军,以铜、武乡来属。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隶焉。宝元二年,以大路通监绵上县来隶。属河东路。靖康後,没於金。金为沁州,隶河东路。贡土纟。领县四,治铜。铜(春秋晋羊舌赤之邑。汉县。有铜山、铜水)武乡(唐县。有涅霍山、沁水)沁源(後魏县。有霍山、沁水)绵上(介子推隐所,中有沁水)。

安祥军 宋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安祥、乐平二县来属。属河东路。靖康後,没於金。金东说念主为州,隶河东北路。贡绢。领县二,次序祥。安祥(唐广阳县,宋改。有二寨)乐平(晋县。有荆山、皋落山。漳水一出乐平县小山,名清漳,一出今潞州宗子县发鸠山,名浊漳)。

图片

图片

宁化军 本岚州地,刘崇置固军。太平兴国四年,徙军城稍南,改为宁化县;五年置军。属河东路。靖康後,没於金。 贡绢。领县一: 宁化(有雪山。建四寨)。

岢岚军 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为军。景德中,筑畏城於草城川口以为控扼。其草城川、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靖康後,陷於金。金为州,隶河东北路。 贡绢。领县一:岚谷(唐县。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火山军 本岚州地,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军,徙治镇西三十里。有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杆、护水六寨。属河东说念。贡柴胡。

保德军 宋淳化四年,析宪州地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属河东说念。贡绢。

图片

大通监 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交城县铁冶建为监。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来属。属河东路。旧领交城、绵上二县。天圣元年,改交城监,宝元二年复。是年,以监及交城县隶太原府;绵上县隶威胜军。靖康後,没於金。

永利监 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徙盐务於平晋县,本卤县也。咸平四年,建为监。属河东路。宝元二年,以隶太原府。靖康後,没於金。

图片

营州 殷时为孤竹国地(汉徒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幸驾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时,有黑龙、白龙各一,斗於龙山,率属僚不雅之,祭以大牢,二龙交首嬉戏,解角而去。大悦,号曰和龙宫)。後燕慕容宝、北燕冯跋,接踵都之(至慕容云,宝为冯跋所灭;至冯弘,为後魏所灭也)。後魏置营州。後周武帝平皆,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置平卢军。东有镇安军,本燕郡守捉城,贞元二年为军城;西有五守捉城。属河北说念。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後唐庄宗灭仁恭而取其地。既灭梁,复陷契丹。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行取。宋宣和末,契丹没於金。唐贡东说念主{艹侵}、麝香、豹尾、骨<骨出>。领县一:柳城(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有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夫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故徒河县、和龙城。室韦、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沉,近者二沉馀。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图片

平州 殷时孤竹国。春秋时,山戎、肥子二国地也(今卢龙县。有古孤竹城,伯夷、叔皆之国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後魏同。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置北平郡。唐因之,属河北说念。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後唐庄宗取之,後复陷契丹。契丹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荣、氵栾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行取。宋宣和末,契丹将一火,其将张以郡来降,随没於金。唐贡熊享、蔓荆实、东说念主参。领县三,治卢龙。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关联词自强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曰:“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为界。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北西二百里)石城(汉旧县)马城(古海阳城)。

檀州 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後魏置密郡,兼置安州。後周改安州为元州。隋徙元州於渔阳(今渔阳郡),寻复於今郡置檀州。炀帝初,改置安乐郡。唐为檀州,或为密郡。属河北说念。後晋高祖初起,以遗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行取。宋宣和时,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金东说念主以州来归。七年,金犯境,首取其地。 唐贡东说念主{艹侵}、麝香。领县二,治密。密(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乐(後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图片

蓟州 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县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元州於此,独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蓟州。或为渔阳郡。属河北说念。後晋没於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行取。宣和,与金合兵攻破契丹。五年,金东说念主以州地来归。七年,复没於金。唐贡白胶。领县三,治渔阳。渔阳(旧汉县。有鲍邱水,笔名潞水。古北戎无终子国也。别称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後,以为右北平县,神龙中,开平虏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难;又其北涨水为沟,以拒契丹)三河 玉田(古无终县)。

图片

幽州 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言朔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山海经》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颛顼都於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唐在辽东,於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薮曰<豸奚>养(<豸奚>养泽,在东莱郡昌阳县界),川曰河、(河在沧州无棣县界。旧合在今北海郡博昌县界。今无,即济水),浸曰、时(在今淄川郡淄川县界。时在今北海郡临淄县界。)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马、牛、羊、豕也),宜三种(稷、黍、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领郡、国十),其後开东边,置元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元菟、乐浪等郡,并今辽水之东,宜在《禹贡》青州之域)。後改燕国曰广阳郡。後汉置幽州,并因前代(治於蓟,今县)。晋亦置幽州(领郡、国七,治於涿,今范阳县)。晋乱,陷於石勒、慕容俊、苻坚,後入於魏,其後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谓范阳郡),古涿鹿也(应劭曰:“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是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亦一都会也(蓟县,燕之所都。渤,即渤海郡;碣,碣石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後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於此)。後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领郡、国七,治於此)。慕容俊常都之。後魏置幽州。北皆置东北说念行台。後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又为大都督府。後唐为卢龙节度。石晋初,没於契丹。至宋,仅得永清县,置霸州;得卢台军地,置乾宁军;馀悉为契丹扫数。契丹改为燕山府,建为燕京,以辖檀、顺、景、蓟、涿、易六郡,号为燕京路。宣和,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以其地来归,七年,金犯境,郭药师以燕山叛降之,遂没於金。绍兴二十年,金主亮徙都之,改为大兴府,号中都。唐贡绫、绵、绢、角弓、东说念主{艹侵}、栗。领县九,治蓟。蓟(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乾水。慕容俊都於此地)幽都(本蓟县地。隋於营州之境汝罗闾里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降东说念主。武德元年曰燕州,领三县:辽西、泸河、怀远。土贡:豹尾。寻省泸河。六年,自营州迁於幽州城中,以首长世及刺史。贞不雅元年,省怀远。开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曰归德群。建中二年,为朱滔所据,因废为县)广平(天宝元年析蓟置,三载省。至德後,复置)潞(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故城在今县北。又汉乐安县古城在西北)武清(本雍奴。天宝初,更名)永清(旧会昌县。天宝初,更名)安次(汉旧县)良乡(汉旧县。唐初名曰固节,神龙初更)昌平(汉旧县。古居庸关在县西。《淮南子》云“天下九关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有狼山)。

图片

涿州 本幽州地。唐大历四年,节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置。属河北说念。石晋初,没於契丹,汉、周俱不行取。至宋,仅得归义一县,以置雍州;又得新镇地,以置保定军,馀悉没契丹。至宣和,与金东说念主夹击契丹,契丹将郭药师以州来降。七年,金犯境,陷於金。唐置县五,治范阳。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有督亢陂,溉田富足;荆轲献图於秦,即此也)归义(汉易县。公孙瓒於此筑城,临易河,通辽海。唐武德,更名。有拒马水)固安(汉方城县地)新昌(大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顺州 在范阳郡城。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属河北说念。石晋初,没於契丹。宋宣和时,与金夹击契丹。五年,金以州地来归。七年,金犯境,复取其地。唐领县二,治宾义。宾义(属顺义郡)怀柔(在顺州之北境,属归德郡)。

妫州 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甯郡。後魏孝明帝废。北皆置北燕郡。隋属涿郡。唐武德七年,讨平高开说念,後置北燕州。贞不雅八年,改为妫州,其後或为妫川郡。属河北说念。石晋没於契丹,契丹改为可州。宋宣和末,金灭辽,取其地。唐贡桦皮、胡禄、甲榆、矢、麝香。领县二,治怀戎。怀戎(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泉山及蚩尤城、阪泉池及涿水。有磨笄山,赵襄子姊自尽在其地,有祠。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所筑。有居庸塞、铁门关)妫川。

图片

蔚州 《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氵来、易(呕夷水在灵邱县界。氵来水在飞狐县界)。”战国初属赵,後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後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邱郡。後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邱、飞狐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八年,侨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贞不雅五年破突厥,复闾里,还治灵邱。开元初,徙次序边。至德二载,更为安边郡。石晋时,陷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陈翊以州来降;六年,金攻翊杀之,复取其地。唐贡熊享、豹尾、松实。领县三,治灵邱。灵邱(汉旧县。有赵武灵王陵)飞狐(汉广昌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说念,与妫川郡山相连。隋置今县)安边(开元时,改为兴唐县)。

朔州 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後汉属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中、雁门之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东说念主,立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後为拓跋魏,建都於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後,遂於郡北三百馀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皆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後魏初,中在今郡北三百馀里定襄故城。北皆置朔州,在故郡西南故城,别称平城地。後移於马邑,即今故城也)。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建中中,节度使马燧徙治马邑,後复故治。後唐为振武军。石晋初,没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韩正以州来降,寻为金东说念主所逐,而取其地。唐贡白雕羽、豹尾、甘草。领县二,治善阳。善阳(有秦马邑城武州塞。此地亦汉定襄县地,後魏桑乾郡,北皆广安郡。有紫河源头於此)马邑(汉旧县。开元中,析善阳於大同军城置)。

州 战国属赵。秦置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後魏说念武帝自中徙都平城,即此(中,今马邑。北魏平城,即今郡。隋内县常安镇也),置代尹(自天兴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阳後,改代尹为万年尹)。隋初,属马邑郡。唐贞元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於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後为大同军节度。属河东说念。石晋时,没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末,金灭契丹,取其地。唐贡牛尾、雕羽。领县一:中(汉旧县。隋曰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祖被围於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後魏盛乐县,并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馀里。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图片

易州 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晋书》曰:“在谷之上面,故曰上谷。”)。二汉属涿郡。晋为范阳国。後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後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唐因之,属河北说念。宋惟得遂城,置安肃、广信二军;得蒲城南境以益保州;馀地悉於雍熙四年,陷於契丹(《武经·边防》云:“易州,石晋割赂北虏。”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数,《职方考》亦称,五代俱有易州,《武经》误也)。宣和四年,契丹将高凤以郡来降。宣和末,没於金。唐贡绌、绵、墨。领县六,治易。易(有氵来、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贤处。又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容城(汉旧县)遂城(古遂武也,秦筑长城之所起)氵来水(汉县)蒲城(旧永乐县)五回(开元中,析易置,并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後省)。

应州 唐末置。後唐天成七年,升彰国军节度。石晋时,没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应州守将苏京以州来降,京寻为女真所逐;复取应州。领县二,治金城。金城(後唐明宗其县东说念主也,故升彰国军,而以金城为望县)混源。

新州 唐末置。後唐同光二年,升威胜军节度,属河东说念。石晋时,没於契丹,改为奉圣州。其地在中府之东。领县四,治永兴。 永兴 矾石 龙门怀安。

图片

儒州 唐末置。石晋时,没於契丹。领县一:缙山。

武州 唐末置,属河东说念。後唐改为毅州。石晋时,没於契丹。契丹改为归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宣和五年来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女真所取。领县一:文德。

单于大都护府 战国属赵。秦、汉中郡地。唐龙朔三年,置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於碛北(瀚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金河(有长城。有金河,土城紫河及像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台)。

《尚书.禹贡》把其时的中国分为九囿,而冀州不但名列其中,而且名循序一。旷古时期的冀州范围相等大,包括现时的河北省、山西省、京津二市、内蒙古中南部、辽宁西部。之后的文献也延承了《禹贡》的说法,冀州恒久是九囿之首。这有点近似于清朝,统带河北的直隶总督为地方总督之首。

图片

冀州第一

一,此地曾有个名叫“冀”的古国,懒省事,就叫冀州吧。二,冀和河内通用,而河内即是现时黄河以东的山西、河北一带。也即是说,闻明的晋国,晋国分出来的三家魏、韩、赵,以及中山国,都在古冀州的土地上。三,“冀”字的真谛“天下之中”,是以古东说念主说九囿之内,名为赤县;赤县之畿,起自冀州。尤其是历代都防备尧舜禹三位贤王,巴不得往他们身上找根由靠呢。冀州是他们的基本盘,那天然要首推冀州了。

图片

西汉的时候,天然建都于长安,但在《汉书?地舆志》中,依然开始提到了冀州是天下诸州之首,然后才先容长安。

西汉分天下为十三州,现时的京、津和河北东部唐山、承德、秦皇岛划为幽州,山西划出并州。冀州的范围是现时河北省自卫定以南的地区,占了河北省区画的大部分。由于冀州是古赵国旧地,土地肥饶,东说念主口稠密,经济发达,不错说是西汉几个重州之一。

图片

到了王莽时期,天灾人祸,刘秀起兵于南阳,但他果真发迹,却是在冀州河北。刘秀先随着转换帝刘玄混,刘玄派刘秀去安抚河北诸雄。有东说念主反对刘秀安抚河北,刘秀还是花了重金托东说念主,才得到去河北的差事,可见河北关于刘秀来说有多枢纽。

刘秀安抚住河北,把河北打酿成我方争夺天下的基地。公元25年,被称为最完好意思皇帝的刘秀,在冀州的鄗城称帝,建立了东汉帝国。因收编了河北的铜马军,东说念主称刘秀为铜马大帝。不错说,是冀州成就了刘秀收复汉室的伟大逸想。刘秀即位后,把鄗城更名为高邑,成为冀州刺史的治所。

图片

东汉时的冀州,统带范围和西汉差未几,但到了末年,群雄初始逐鹿。四世三公的袁绍之是以牛气冲天,主要原因即是他骗倒了原来占领的韩馥,割据了冀州。冀州有多强,冀州治中李历劝韩馥,你千万别信袁绍的假话,冀州兵甲百万,食粮不错吃上十年。可韩馥不听,恶果成就了袁绍。而袁绍亦然个花架子,最终败给了曹操。曹操再牛,拿不下冀州,恒久距离天下霸主差着连气儿。曹操胜袁绍拿下冀州,象征着曹操成为天下最硬汉,孙权和刘备只可凑合抱团存活。

图片

到了五胡十六国,朔方战乱不断,而能不行得到冀州,是成为最强国的硬件之一。包括后赵、前燕、后燕。之后的冀州面积越来越小,北魏时就差未几只极端于几十年前的地区(一般管一到两个地级市)。隋唐之后,冀州更成了内容上的地级,直到现时,成了河北省衡水市下边的冀州区,县级。关联词,冀州关于中国历史影响长短常巨大的,这是谁也转变不了的史实。

图片

现时各省的简称内容上是清朝末年兴起电报时才定的。每省要各送一字,河北其时称为直隶,也为这事犯愁。要简称“燕”吧,可燕国有一半土地在辽宁。要简称“赵”吧,赵国有一半土地在山西。中山国倒是整个在河北境内,可两字简称,还不如径直用直隶呢,而且影响力太小。

图片

禹贡纪录,大禹“疆理天下,奠九囿而正五服”,将分天下为九囿,冀州是其中之一,与《周礼》、《尔雅》等文献雷同,都将冀州排在九囿之首。谷梁传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所谓中州,即是地之中央,冀州为中州,天然应为九囿之首。

①《禹贡》称九囿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②《尔雅》按殷制,称九囿为冀、幽、兖、青、徐、扬、荆、豫、雍,比《禹贡》多个“幽”,少个“梁”;③《周礼》按周制,称九囿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比《尔雅》多个“并”,少个“徐”。值得细心的是,换上的幽、并二州,都是从原冀州分出去的。

第一,古冀州疆域最大。“冀,大也”。三代之冀囊括大河(指黄河)东北。《尔雅·释地差态》中纪录:“两河间曰冀”,所谓两河间,指清河(辽河)和西河(黄河)之间的轩敞地带。

第二,古冀州为帝都之地。相传唐尧的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南)、虞舜的都城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夏禹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解县),都在古冀州境内。因此,《谷梁传·杨士勋疏》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态庆瞎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皇帝之常居”;《尔雅·释州国》指出:冀州“其地有险易,君王所都。”冀州因是“王畿所在”,故而称九囿之首。

第三,大禹治水首从冀帆空起。《尚书·正义》中施展注解,“九囿之次,以治水先后,以水性卑劣,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于九囿近北。故首从冀起。”《汉书》中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

图片

九囿图

图片

冀州邦畿

冀州的辖域,古代史籍叙述许多,归纳起来,以当代的地舆观念来施展注解,应该是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约莫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沙漠为界。包括今辽宁西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全省、河南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部分,皆古冀州境,面积约140余万平方公里。其后增换的幽州为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并州为今山西大部。

图片

冀州地望

“两河惟冀州”。冀州位于黄河自陕西与山西接壤初始一直到流入大海的这个凹槽形的河段之间。冀州三面与黄河相临,其中西界的河段称为“西河”,东界的河段称为“东河”,南界的河段称为“南河”。冀州属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和燕国的闾里,包括今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太原:山西临汾至霍县一带,包括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

岳阳:岳指太岳山,岳阳指太岳山以南地带。山之南面为阳。

覃怀:指沁水流经的沁阳、武陟一带。

壶口:即壶口山,位至今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黄河上的壶口大瀑布即位于此。

龙门:即龙门口,也叫禹门口,位于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河津北面有龙门山)。龙门口以上的黄河十分窄小,水势湍急,过了龙门口后,河面即变得十分盛大。

梁山:位于陕西韩城县西北部(一说为吕梁山)。

太岳山:在山西霍县,也叫霍山、霍太山。

雷首山:在山西永济县。

析城山:在山西阳城县西南。

王屋山:在河南济源县西北。

恒山:在山西浑源县。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个省市,主峰在山西晋城县。

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

砥柱山:也叫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河说念的中间。

孟津:黄河渡口,在河南孟县南。

大伾山:在河南浚县西南。

降水:漳水的上源,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一带注入黄河。

河水:黄河的古称。其中今天陕西与山西接壤自北向南流的一段叫“西河”,在河南北部自西向东流的一段叫“南河”,尔后向东朔标的流入渤海的一段叫“东河”。

沁水:即沁河。

衡水:即横水,指浊漳水。

漳水:指清漳水。

恒水:指今河汉北曲阳县北的通河汉。

卫水:即卫河,在河北灵寿县汇入滹沱河。

大陆泽:也称广阿泽、巨鹿泽,位置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四县之间,面积广袤。太行山诸水收罗到泽中,再卑劣入河水。今已整个湮没。

冀州是古三代君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天然应当列为九囿之首。《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皇帝之常居。”《淮南子》云:“冀州为中土。”施展注解是“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或者说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是以叫“中土”。《逸周书》注说:“古者指天下为冀州。《淮南子》注说:“冀为天下之号。”冀州一词成了“天下”的代名词。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之皇帝常居冀州,后东说念主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图片

冀州古城墙

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一火

《畿辅通志》麇集历代文东说念主学士对冀州地舆的描绘,来施展古冀州的政策位置。“洋洋冀州,鸿原大陆”(杨雄《冀州牧箴》)。“界于河泽之曲”(元朝王构《学校碑记》)。“山川襟带,原野平旷”(明朝张玺《筑城浚池碑记》)。“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衡易达,川原绕衍,控带燕皆,称为都会”(《方舆纪要》)。古冀州由于“土平兵强,豪杰所利”(《魏志》),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因此,“冀野纷繁战事多”。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一火”。旧志中恰是从古冀州所处的政策地位,从历代王朝盛衰战乱中,得出了这么的论断。无怪乎春秋时间的一部星相书《元命包》称:“冀地有险易,君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许慎也说:“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赋予“但愿、交付”涵意的字眼,算作这个“州”的定名。传闻后晋高祖石敬塘曾在太平县(古县,在今大同市西5公里)掘地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皇帝,冀州东说念主”。因此,五代李景占据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为了夺取天下,承袭帝业,竟给我方的女儿也取名叫“冀”。综上,可见古冀州在其时东说念主们心目中占有着多么枢纽的地位。

图片

冀州古城名胜

冀州的演变

冀州的观念,不仅有其地域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画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间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40郡,多有未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又称“十三州”。其中冀州刺史部辖4郡6国,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3市全部,衡水市大部,保定市西南部,沧州市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刺史部设刺史一东说念主,“传车周流,非有定镇”。至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冀州刺史部领11个郡(国)、155个县。刺史部巡行无常治。西汉时的冀州无论从所辖范围、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州市无关。东汉时州已有治所,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加多了今沧州、廊坊、天津市各一部分。袁绍、曹操都曾自领冀州牧。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今邢台),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初始谋划起来。其后300多年,冀州算作行政区,所辖区域或大或小,但一直存在。隋朝建立,中国又由割据转为妥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州为郡,行郡、县两级制。其时世界共有郡190个,县1255个。自隋以后,大冀州算作一级行政区之名消失于史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郡为冀州,从此算作一个近似现时地市级行政单元存在多年。

冀州行政区画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迭,资格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经由。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隋朝改州为郡,仍依汉制。唐朝时冀州属河北说念,其统带区约等于两汉时的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说念”和“路”性质一致,仅仅格式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见于史书。其辖县之若干,亦略有不同良友。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政府统带,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民国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莫得算作大行政区画而使用了。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州县撤县建市,仍是一个县级单元。2016年7月5日,字据国函(2016)108号文献,国务院批复衡水市调换部分行政区画,甘心取销县级冀州市,树立衡水市冀州区,以原冀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冀州区的行政区域。

图片

冀州区新貌

冀州霸气未全收,漳水潆洄抱远楼。地隐青莲晴欲见,天外缺雪冷还浮。

千家桑柘余前代,永劫风骚是此州。刺史开言问饯客,可知佳句便题留。

——明·石九奏:《古佛阁和程试》

图片

邢台市押石村

(一)冀州景观

《隋史》称,冀州东说念主民“性多浑厚,务农桑”。“范志”中说,“冀州肥硗相半,男力稼穑,女勤耕织”。它施展种养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称,冀州信都地势平坦,土田饶衍,在历史上种养业都很发达。如棉花的汲引在冀州信都就有较长的历史。棉花“种出南蕃”,从唐代初始传入我国。“宋代始入江南,明遍及江北与中州”,明清时,深、冀两州的植棉户险些占农户的百分之八十,其时还掌执了“一岁数收”的耕耘时期,因此有“冀南棉海”之称。冀州信都的林业以杨、柳、榆居多。果树以苹果、梨、杏、枣居多。据说冀州信都之枣,形大如梨,紫色细纹,核小味甘,枣的质料在历史上是很闻明的。“旧志”载:州城西南三十里,其地多枣,因名为“枣山”(即当天之枣园村)。由于信都的枣质料很好,常作念为献给皇帝的贡品。晋左太冲《魏都赋》曾把信都之枣称为“御枣”。传闻北皆时仙东说念主仲念念曾得信都之枣,因而叫“仲念念枣”。隋炀帝伟业初年,“仲念念枣”算作贡品,曾献给皇帝杨广。

冀州信都辖境河渠纵横,舟车辐集,水陆交通都很便利,生意十分发达。据“旧志”载,南北朝的后魏时,征兵集粮,筹饷迁民,都以这里为中心肠。冀州信都境内不仅有傅水店、曾家庄、陆村、土路口等八个铺,分别通向南宫、枣强、深州等地,而且还有商旅蚁合、比较茁壮的四个大堡子城。“旧志”载,“堡隶冀者四,居积贸易比于州”。这四个商旅云集的大堡寨是:今天的田村、韩村、谢家庄和船埠李。船埠李“阴要滏冲,北贾天津,南邢磁洛,舟楫高下,收其委输,又桥村西门,以通西北陆路。深、赵、束鹿、宁晋四州县,东说念主民贸易有无隙。货色之交往,车马驮载,负贩襁担,颇行及远,远至元氏,获鹿山中,又连山西至太原。水陆辐凑,四至并会,号为船埠李镇。”其他还有今天的漳淮村为元朝的章、华两镇,南接南河,北通天津,曾经茁壮一时。恩关村,则为古交通要说念,秦朝时即曾在这里设交通关卡,处分贸易。“旧志”载:“恩关者,乃古信都讥察地也,界在燕皆之间,至今以为乡名云。”冀州信都境内,许多屯子是由做生意贸易发展起来的,如中、东、西安店,即是汉朝时在河堤上开办的客店,由于生意欢喜发展成村的。前店杨村、傅水店、沧头等不少村庄,亦然由于其时地处沿水要说念,生意发达,东说念主丁兴旺,迟缓发展成为屯子。

自释教传入中国以后,与我国的古代文化发生了血肉谋划。南北朝时珍爱佛法,大兴寺院,古冀州信都作念为北魏时的政事、文化、经济中心,境内寺庙稠密,“旧志”载,州治东有宋太祖赵匡胤憩游下的泰宁寺,西有隋朝营建的开元寺,南有南禅寺,北有称为“紫薇夕照”、悦目优好意思的竹林寺,城内的大路庵曾留有宋徽宗的墨迹。北边家庄明朝建的关帝庙占地四十余亩,每年二、十月两次庙会,方园百余里的群众纷纭赶赴,领域极端远大。还有明朝建的庙上村的哪吒庙,北褚宜村的石梵宇,双庙村的玉皇、三少女庙,大庙周村的奶奶庙等地的庙会。东说念主群熙攘,搭客纷至,以寺庙为中心的生意交易,极端吵杂繁荣。不少地方,因此迟缓形成集镇。

冀州信都有许多远近闻明的文化胜迹。如宋知州鲁有开建的“养正堂”,宋朝闻明学者黄庭坚为之作记。他修建的避暑堂在州治西。按明《一统志》载,“汉袁绍为冀州刺史,光录刘松镇此,袁绍盛夏与松饮,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鲁有开恰是字据这个历史传闻,起名“避暑堂”的。

大路庵位于州治北,宋朝熙宁时建,徽宗曾在此留有墨迹。

“百花楼”位于州治东北,宋朝时建。“旧志”载,“楼高百余尺,上置钟饱读莲漏,壁绘百花”。

图片

保定市骆驼湾村

诗词冀州

明东征将军《咏百花楼诗》

赵王坟上含烟淡,袁绍城边落叶疏。沉关山非祖国,百花楼阁为荒墟。

八角井,宋朝时建,据说井水清冽,常年不干,深二丈,径九尺五寸。

明隐士张凤翱筑“清隐轩”,在州治东。轩前迭石为山,花木敷畅。

明州牧林文《清隐轩》

紫薇山下结茅屋,僻巷箪瓢遂隐居。避世躬耕新畎亩,传家惟业旧诗书。

红瓢几砚花慵扫,翠蔼阶庭草不除。世事无温情似水,由来此乐许如谁?

柯潜《咏清隐轩》

茅居近接紫薇峰,碧树苍苔路几重。花院只容明月到,柴门常倩白云封。

远怀清绝陶宏景,不学疏狂阮嗣宗。闻说循良林太守,往往五马访东说念主龙。

可惜这些文假名胜已在兵荒马乱之际,全部被毁。现尚存的文假名胜有汉赵王张耳之墓,据说,即距城南十余里的双冢古墓。《周书》载,“皆炀王宪傅高祖,诏宪伐皆王湝等于信都湝阵城南,宪登张耳冢以望之。”按文中所提的地舆地方,推断双冢古墓可能是汉赵王张耳之墓。现已列入县级文物重心保护单元。原在州城南门旁侧还有张耳祠和刻有“汉赵王张耳之墓”字样的石碑。

明进士翟汝俭有《题张耳墓》

一剑风浪起,龙麟取次攀。帝图临渭水,封土入恒山。

断碣空壕外,荒坟古堞间。芳草余草树,啼鸟自关关。

清枣强知事赵杲题《张耳祠诗》

名士原无愧,交情觉太疏。临门能小隐,巨鹿竟怎样?

王座红云捧,灵旗紫气舒。谁怜泜水上,饮泣怨陈余!

“旧志”载,冀州境内土阜垒垒。据检会分析多属汉朝古墓。城北七里有张家古冢村,古冢村有南北二冢。南冢上有瘟神庙,北冢上有小庙,冢土曾受大雨冲击,发现砖砌墓室。领域宏伟,或云是汉广川王墓,秘要莫测,无东说念主敢入,遂拥土堵塞。南、北冢即当天前、后冢。前冢和孙郑李的古墓中曾发掘出银缕玉衣残片及御用熨斗等,据验证属于东汉时墓葬品;现后冢古墓已列入省级重心保护文物。

图片

城内的大石磨相传在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里出了一个叫李三娘的少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这个石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匹夫送面粉。磨径四尺八寸,周一丈六尺八寸,厚一尺四寸。

冀州,用它我方的风貌,引诱着不少诗东说念主文人为它留住神秘、壮丽的诗章。汉班固写过《冀州赋》、杨雄写了《冀州牧箴》。唐代的大诗东说念主白居易、崔湜、高适,宋代的文天祥、苏轼,元代的王冕,等等,都用他们生花妙笔写下了咏怀古冀州的永久诗篇。

图片

张家口市上苏庄村

(二)书院和学风

《隋史》称冀州“好儒学”。“旧志”称冀州住户“勤耕读”“稼穑无遗力,子女皆送之师,念书求学,不限贫富。”晋韦逞的母亲宋氏,流寓冀州。年少由于奴隶她的父亲读过许多书,很有学识,其后韦逞在前秦苻坚处任太学。由于其时忙绿礼乐博士,朝官就请八十多岁的韦母宋氏在我方家里设讲堂,招收生员百余东说念主,隔纱帐授课。隋朝刘焯、唐朝孔颖达都在家乡聚徒讲学,对其时和后世颇有影响。“冀为古名邦,旧有学,冠于他所。”冀州办学的历史,在宋朝以前照旧无文可征。宋时的州学设在州城内西南,其后毁于兵火之乱。金太宗天会八年在州城文庙创设州学。金虞部郎中张忆撰写有《冀州特兴学记碑》。元、明、清各朝对办学建学都十分怜爱。据“范志”云,在明洪武九年知州王子章创州治学校,至万历四年知州赵杲初始创建书院。院址在城内马神庙西。清乾隆四年知州杨芊初始建信都书院。其时聘用浙江孝廉韩承节为师。在书院就学的,“试列前茅而食饩者五东说念主,由孺子而采芹者六东说念主”(食饩者极端于享受公费待遇的学生,采芹者指不错入学的生员)。光绪八年吴汝纶任知州时,请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为师,萃一州五县弟子来学,“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东说念主”(取士条目曰科,明清时进士为甲科,举东说念主为乙科)。“州东说念主赵衡、李谐韺(即备六)等,尤以诗、古文、词,斐声于世,论者为书院东说念主才最为一时之盛。”李谐韺在光绪二十年曾都讲冀州翘材书院。西野庄头村东说念主张存义在本村办起滏阳书院,五世讲学,培养了不少东说念主才,受到知州吴克明的嘉奖。明洪武八岁首始乡、社办社学,清时又规则在大乡巨镇办社学,以生员为社学的西宾,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学文者,都令入学。除了社学除外,还有不少私东说念主捐资办起的义学,如清代堤北村、吴家寨、西午村、南内漳村等的社学,南漳淮、东午村办的义学。按“旧志”的说法,其时三学(州、社、义)鼎峙,学风甚盛。这里让咱们用赵杲在冀州《建立义学偶题》一诗中的两句“大义至今东说念主通畅,满林满是念书声”来施展这个素有文化传统的古冀州信都兴学、就学的民风。1940年烟土干戈以后,办“洋务”“兴西学”,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信都书院改为中学堂(五县合立,归省直辖),即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县立师范讲习所一所。民国二岁首始成立县高等小学。从光绪末年到民国十七年,冀县452个村乡办低级小学达三百二十一处。

图片

承德市石佛村

(三)东说念主物风浪

“旧志”载:“名卿士医生出于是州,载于列传,斑斑可考。”“豪杰挺秀如孔巢父、赵涓辈代不乏东说念主,流风遗俗,至今传焉。”东汉时的信都东说念主邳彤、刘植在信都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打败王郎,冷静天下。后邳彤官封灵寿侯,刘植官封昌成侯。

东晋十六国时,长乐冯氏是南北朝时期的“高门望族”。北魏到隋唐二百多年的时刻,执政居官为皇戚者,见于史传者达一、二百东说念主,其中冯跋、冯弘作念过北燕的国君;北魏的冯太后曾屡次临朝执政并协助孝文帝进行了历史上闻明的“孝文帝订正”,对其时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他如冯熙、冯子琮、冯素弗、冯慈明、冯元常、冯诞、冯穆、冯冏等,都官高禄厚,地位显赫,并通过婚配关系与当权的鲜卑贵族紧密集合,名重一时。

图片

唐朝时,孔子三十七代孙同李白为友的“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与韩愈为友的孔畿(礼部尚书),还有孔如圭(工部尚书)、孔纬(吏部尚书)等,都是信都东说念主。以他们的文华和治绩,被誉于世。

隋朝的天体裁家刘焯,晋朝高僧梵学家释说念安,唐朝的画家程仪、程修已父子及赵博文(他们都是大画家周昉的弟子),后魏曾集成《四序堪舆》的殷绍,幼有文名的唐德宗户部尚书赵涓,宋金时的田况、路仲显、路铎、张存(司马光的岳丈),元朝时著《百中歌》的王白,明朝的石九奏、汪元范等都是古信都(今冀州)名列史册、显于其时的文东说念主学士。《汉书》称冀州士风粗犷,《宋史》称冀州东说念主民“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五代时的马震、荆罕儒,北宋时的张廷翰、傅念念让、耿全斌,都是反抗外侮,身有军功的闻明将吏。在“冀野纷繁战事多”的兵荒战乱的岁月里,信都还出现了不少抑强抗暴的武林豪杰。如明清间出现的创三皇炮捶拳术的宋迈伦,八卦掌始祖董海川闻明弟子尹福和梁振圃,以及可与燕子李三相失色的雷三群等。他们传奇纷呈,保持和进展了燕赵粗犷遗凮。

据清朝一些史料纪录,由于冀州“褊隘,田不足以养,而多生意。其东说念主类能远出求富于他郡邑,自京师、行省,北至塞上。殷商巨贾往往多冀衡之民,訾产殷盛,还而津润乡里。”如清末黄村东说念主王汝鸿“大营生意,设肆京津、张家口各地凡十所。”又如在辛集、南宫、高阳、济南、天津等处经营生意的贾氏大户(贾维善、贾殿三)等,他们做生意路途比较无为。值得一提的是信都东说念主经营的古古书业,他们的足迹遍及朔方各大城市。如在北京琉璃厂这个文化业街说念上,在清光绪年间,就有魏占良昆仲开设的文友堂,谭锡庆开设的正文斋,张庆霞开设的宏京堂等。他们在经营中不仅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念出不小的孝顺,而且还培育出不少如孙殿起等目次学家和整理古籍的职责者。

在冀州职责过、彪昺于史册的外籍知名东说念主士更是难以胜数。如汉“张敞画眉”的张敞,苏章的“二天”廉绩,唐朝被称为”铛脚刺史”的冀州刺史贾敦颐,宋朝被誉为“河朔三令”的信都令李冲。还有被誉为“冀州神童”的晋崔宏和元朝的元好问,为苏轼玩赏的李格非,与李贺、孟郊为友的刘言史(其诗文被誉为“自贺外,世莫能比”),善写楷书的明朝太卜侍卫张信,以及清朝桐城派后期学者被称为“曾门四弟子”的吴汝纶等,都以他们显赫的功绩,难懂的学问,在冀州历史上,留住了难以忘怀的篇章。

汉光武帝刘秀,唐名将尉迟恭、罗成,明朝的刘墉,这些名垂史册的东说念主物都在我冀州信都这块土地上留住了不少动东说念主的传闻。

据“旧志”,“夫冀地当北朝五代之交,兵革相寻殆无虚日。”其实不仅是北朝五代,据史通知载,我国历史上的几次要紧战乱,险些都触及到这里。在古信都的原野上,汉转换元年王郎下冀州,光武击王郎,东汉的三国之争,晋十六国时更是兵灾频仍、战事纷繁;唐朝安史之乱的一个首恶史念念明于天宝十五年曾陷冀州;到宋代以来契丹等外强不时侵略,曾几次攻陷冀州;元朝的蒙古军迫切华夏,明朝的燕王扫北,都使这里的东说念主民蒙受了惨重的兵灾战祸之苦,使东说念主民生存几遭涂炭。

历代的农民举义军也都在这里点火过不服宣战的燎原星火。东汉转换年间的铜马、赤眉举义,汉灵帝时的黄巾举义,以及南北朝时的葛荣、大乘说念东说念主法庆的举义军,隋唐时刘黑闼与明朝刘六、刘七的举义军,还有明朝李自成辖下闻明将领刘芳亮带领的举义军,都在冀州信都这块郊外上大叫过英武雄健的战歌。

明朝布政使朱一蜚在《冀州怀古》

恒山南下扶嵯峨,冀野纷繁战事多。贺六几曾忠拓跋,朱三犹幸畏沙沱。

鹰盘哀草秋横野,马带坚冰夜渡河。割据休夸东说念主礌落,时清惟听枣花歌。

夕阳废垒几荒村,故老轶事与细论。祸起黄巾延巨鹿,祟有白骨兆平原。

馌耕东说念主去空传冀,避暑亭荒漫说袁。迥殊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

古冀州历史风浪幻化的画卷,将给东说念主们有利的模仿,幽闲着历史清香的古冀州,也必将启迪着东说念主们在将来的征程上获取新的收获。

图片

沧州市大盘古村

小冀州

冀州历史悠久,上古时期,黄帝划野分州,冀为"九囿之一",大禹治水后,再行分袂九囿,冀为"九囿之首"。河北的简称"冀"就源于此。

图片

衡水市冀州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湖南端,2016年7月“撤市建区”,属衡水市两个市辖区之一。辖区面积878平方公里,辖6镇4乡382个行政村。

图片

春秋时期朔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妥洽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高帝六年(公元201年),确立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了四个县,即:信都县、 扶柳县、昌成县、辟阳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比较莫得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确立的四县也莫得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东汉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莫得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初始固定下来。建武元年(25年),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我方的六女儿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确立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莫得变动。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冀州市境内确立三县,即:信都县、扶柳县、阜城县。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初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莫得变化。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分袂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

图片

晋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确立的两个县都莫得变化。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朔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华夏,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度的变换,冀州的治所平素变动。

南北朝北魏时(396年)将世界分为冀州等诸州(极端至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世界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开皇六年分信都县,确立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确立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伟业三年(607年),转业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期,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唐哀帝天助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将辖域分为河北说念等诸说念,河北说念下辖冀州等诸州。

宋朝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包摄金国。

图片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确立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属河间府,隶河北东路。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元朝冀州直属真定路, 附庸燕南河北说念(省级)。

明朝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洪武二年,即1369年,销毁信都县,归冀州直辖。

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廷布政司所辖。

民国三年(1914年)猬缩直隶州冀州,树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说念(地区级),民国三年(1915年)改属大名说念(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说念一级,冀县附庸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看护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沦陷。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指引。 1945年抗日干戈告捷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收复古县治,冀南行署认真定名"冀县东说念主民政府",并归五专署指引。1948年9月26日,华北东说念主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

图片

碧水湾港

位于衡水湖东南岸,碧水湾大栈房北临,106国说念西侧,由上海同济大学运筹帷幄遐想,占地226亩,其造型如合并条水中巨龙。生态旅游船埠可泊岸30余艘游船,领有500个生态泊车位,日可接待搭客5000东说念主。

图片

滨湖公园

位于衡水湖南岸,运筹帷幄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陆大地积为12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公园凸起了"冀都古韵,滨湖新景"的理念,字据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以及阛阓理念分为岁月如歌、众乐乐土和水天一色三个区域。

图片

九囿文化广场

位于冀州市滨湖新城,湖滨大路北侧,由上海同济大学运筹帷幄遐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98亩,其中,水域面积60亩,陆大地积38亩,可同期容纳1.5万东说念主集会行径。广场融入了九囿文化元素,由九囿柱列、九韶之舞、广场九环、九囿源(中心喷泉)、九子雕刻、下沉台阶、配景林、水幕电影和亲水栈说念等九部分构成,展示了"中国九囿文化"。

图片

冀宝斋博物馆

筹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2008年主馆体破土营建,2009年底全部好意思满,2010年7月认真对外怒放。冀宝斋博物馆位于在衡水湖畔南端,冀州市旅游区湖滨大路北侧中段,由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投资6000万元建立,占地6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属二铺村集体扫数,是中国文物学会团体会员单元、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元、河北省少先队执行涵养基地、衡水市爱国目的涵养基地、国度级AAA旅游景区。

图片

灵秀山庄

分三个部分:前部为玄教、慧目街、购物区、游船船埠;中部为悬空岛、紫微山、长城、迷宫、镇海塔;后部为北岛度假村、旅社等。悬空岛与北岛皆四面环水,隔水相对,使水面形成了一个"8"字,故此这里的水面称之为"8"景湖,是国度AA级景区。

图片

田园棉文化园

位于冀州市景家庄(106国说念323.6公里处),占大地积13000平方米。园区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田园棉手织粗布不雅光车间。民俗文化展览馆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纺织历史博物馆、农耕文化展览馆、民俗器具展览馆、家园文化馆、民俗照相展览馆、旅游商品销售处、茶艺馆、手织粗布佳构展览馆、绣坊等九个项目。

图片

冀州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照旧2210多年,因具有悠久的历史,留有许多寥落的文物。现时,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元8个,“一城一塔六古墓”,即1个古城址、1个塔、6个古墓。

图片

“一城”,即冀州古城址。

冀州古城址,为汉代冀州古城的一段土城墙,位至今冀州镇北关村西北、前冢村东。

冀州古城址,为古城墙西北角的一部分,总长约4500米,高3至5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刑事连累别为30米和10米。这段城墙,由东北向西南边向延迟,东北接衡水湖西堤,两侧是大片凹地和坑塘以及少许耕地;西南处为前冢村东、衡水湖滩。

据《汉书》纪录,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在此“筑土为墉”,时名信都。距今已有2210多年的历史。汉时,该城城墙周12里,高2.5丈,有深和宽均为7尺的护城河。因常年风化和急流侵袭,现古城墙己支离破灭。1993年由河北省东说念主民政府笃信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

图片

冀州历史上曾长时刻是州(极端于现时的省)、国、郡(极端于现时的地市)和县治的所在地。史载,冀州古城是“王畿所在”“皇帝之常居”“州之大者”。冀州古城的修建,唐朝以前的情况查无尊府,宋、元、明、清各朝代屡次修筑,明朝修筑过11次;清朝修筑、改建过8次。明朝以前“筑土为墉”,即是用土经过夯实而筑。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初始改土为砖。

“一塔”,即震雹塔。

震雹塔位至今门家庄乡西堤北村东北,为元代建筑。

塔高8米,全塔以青石砌成。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底层直径2米。塔身为六棱体,塔顶1.5米呈葫芦形。塔分4层,塔身雕刻紧密,阳面,从下到上分别刻有浮雕龙首、宝瓶、佛像,阴面有塔文和“震雹塔”3个大字,塔笔墨体小多不可辨。1976年10月再行修缮。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

图片

“六古墓”,即以下6个墓。

1、后冢汉墓。位至今冀州镇后冢村的西北角。高14米,东西、南北均60米,占地约9亩。现基本保护完满。在“文革”前的上世纪60年代即是河北省重心文物保护单元。

另有前冢汉墓,位至今冀州镇前冢村西头。新中国成立初,有东说念主将墓挖开一洞,发现内有砖砌墓室。砖有重10公斤、12公斤和20公斤3种,墓说念逶迤,高6尺、宽4尺多,内有墓室多间。曾出土文物玉衣片、铜器、陶器等。冢顶原有一座菩萨庙,庙内有一铁钟,上铸“说念光三年(作家注:1823年)重修”字样。在“文革”前的上世纪60年代是河北省重心文物保护单元,因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险峻,被取销称号。现有封土高约10米,东西宽19米,南北长20米。原占地七八亩,现占地4亩。

2、双冢汉墓。位至今冀州镇双冢村东北、市政府驻地南5.2公里处。有2个冢,前后相距50米,冢高6米,冢底相连,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大地积约6亩。两个古冢因相接在沿路而得名双冢。

图片

冢顶原有南北两座大殿,今尚有绳纹汉瓦碎屑。民国初期,冢顶曾有塌方,在其西北角发现砖砌券门,后用土封好。

据《周书》载:“皆任城王湝、广宁王孝珩等据守信都,有众数万,高祖诏宪讨之。宪至信都,布阵于城南,宪登张耳墓以望之。”据此扩充,当年所登张耳墓可能即是双冢。

此冢现为河北省重心文物保护单元。

3、西元头汉墓。位至今冀州镇西元头村西北500米处。封土高7米,东西42米,南北38米,占大地积1500平方米。

1968年,有东说念主在墓西南角挖一缺口,后被制止。1981年,封土西南又有动土表象,后填平。1995年2月,该村村民捉獾时在封土上挖了直径60厘米、深1米的4个洞,市文管所发现后令其填平。1993年7月,被笃信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

4、辉冢汉墓。位至今冀州镇辉冢村东北600米处,现封土高9米,南北长90米,东西宽70米,占大地积近7000平方米。墓顶封土有洒落碎砖瓦。

图片

据说该墓原为“龟形”,墓顶原来建有梵衲庙,当地东说念主俗称“大寺“,后打消。传闻,此冢是因为烧白灰而形成的,称谓“灰冢”,后演变为现时的辉冢。2001年2月,被笃信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

5、孟岭汉墓。位至今南午村镇孟岭村北50米处,封土高5米,面积4200平方米。

相传是东汉末年袁绍时期建造的雠校台,亦说为储粮冢、烟火台等。2001年2月,被笃信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

6、大常庄汉墓。位至今冀州镇大常家庄村北500米处、市区长安西区内,封土高8米,占大地积3000平方米。连年,在墓顶建1亭子。该处原有一大一小两座墓,小墓于1958年铲去。此墓有蓄粮冢、张耳之墓、“九女坟”3种传闻。2001年2月,被笃信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元。志通知载,冀州境内,“土阜垒垒“,留有稠密的古冢,仅州(县、市)城相近就有20多个。张耳墓、尉迟墓、“四女坟”“妻母坟”、西汉至东汉刘氏的20余位侯王的墓均在冀州境内。

商议者觉得,古冢有4类:一是古茔苑。史载,冀州境内有汉时的广川王墓、赵王张耳墓等;二是蓄粮冢。据传,三国时,曹操与袁绍争战冀州,堆起高达10多米的大土堆,上面撒上食粮,让鸟啄食,为疑诳敌东说念主的“蓄粮冢”;三是“马冢”。为立下军功的战马而安葬的“冢”;四是“灰冢”,因为烧白灰而成。

图片

冀州是冀东南平原上一座秀逸的滨水小城。

图片

春秋时,冀州属晋东阳地。在汉高祖刘邦作念皇帝的第六个年头,朱笔一挥,把原设在邢台的信都郡治迁到今冀州老城,并确立信都县,是其时附庸于信都郡的十六个县之一。这是冀州的前身。

据说,冀州老城像一个鱼头形,北面和东濒临水,鱼头伸向碧波万顷的东海子(即今衡水湖)。她仿佛有神奇的魅力,自建城后,就引诱着君王们把他们的子孙封到这里享受太平。从西汉到东汉的四百余年里,共有二十多位刘姓天孙被封于此,于是信都也就不停地变换着她的芳名,什么信都国、广川国、长乐国等不一而足。一代大儒董仲舒出身时,他的家乡广川县属于信都郡。他三年不窥园,经过一番刻苦历练而一举成名后,也许背着书箱到繁荣的信都来讲过学吧。

图片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对信都情有独钟。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把设在邺城(今临漳县)的冀州治迁到信都,这是信都改称冀州的初始。在三国、西晋、北魏长达二百余年的岁月长河中,冀州基本上算作州、郡、县三级治所而存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冀中南、鲁西北、豫北的政事、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的冀州,贩子茁壮,文教发达,东说念主才辈出,群星灿艳,是历史上的郁勃时期。

今天咱们在冀州老城的街巷间溜达,遍地可见厚厚的青砖,间或有一些陈旧的建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她沧桑的历史。在老城的西北角和东南角,还残留着几段城墙名胜,据说是北宋遗物。每当夕阳西下或秋风乍起时,站在古城墙上,望着北面浩淼的湖水和无际的衰草,就会让东说念主遽然生出一种光阴易逝东说念主生苦短的感触。

图片

冀州老城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纵一横两条大街。东西大街有七条弄堂,从当年它们的名字就不错感受到城市的陈旧,什么草庙巷、小南堂巷、察院巷、官亭巷。州衙在城内正中偏西,南是典当行街,北是翠华街。耐久算作区域政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冀州,店铺林立,生意茁壮,于是就以城内店铺为单元分袂行政区域(极端至今天的街说念),据说在北宋前,城内有十二铺,以后迟缓减少,到了北宋还有八个铺,明代就只剩下四个铺了,并一直沿用至今。四个铺的地名,一方面为咱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一方面也印证了隋唐以后,随着冀州辖域的变小,城市领域和影响力迟缓萎缩的情况。

在夏季里一个炎暑的午后,咱们来到老城州衙原址。原址四周还保留着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窄小的街说念两旁种着槐树,通常看到一些石雕器件扔在路旁。隔邻的住户告诉咱们,往日州衙大门很风格,门口是一双英武的狮子。州衙是两进院落,背面是花圃。民国时成为国民党县党部,日伪时被日军占领。新中国成立后是冀县东说念主民政府和县委党校所在地。如今被冀州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单元使用。从今天的建筑布局,咱们隐约能看到往日州衙的影子,扫数这个词院落很空阔,地势较高,一排瓦房把院子分红南北两部分,最北面是一栋两层楼房,楼房后是一派繁多的小杨树林。流传下来的描写州衙的旧诗,曾提到这个院子里曾有几棵遍及的桂花树,如今已难觅其迹。在院落一角,默然地躺着两只蚀迹斑斑的石雕狮子,让东说念主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尊荣和陈旧,此外,就再也让东说念主瞎想不出这里曾是历史东说念主物风浪际会,驿马嘶鸣、政令迭出的州衙门了。

图片

廊坊市霸州市胜芳古镇

冀州是个很有君王缘的城市。在五百年傍边的时刻里,她先后成就了两位枭雄的帝业,一个是刘秀,另一个是高欢。这在历史上是很疏远的。公元23年,刘秀安抚河北,被王朗追杀得悲观失望时,多亏信都太守任光和冀州东说念主邳彤的经受和拥护,刘秀在信都站稳了脚跟,并得以积蓄力量安祥了河北,最终建立了东汉政权。其后,刘秀把信都改称长乐国,并把我方的女儿封在这里。

图片

五百余年后,景县高氏眷属的高欢为了解脱北魏权贵尔朱兆的戒指,率军出武安西南的滏口,忖度打算到河北建立字据地。事前已戒指冀州的景县高氏望族的高乾、崇高以及景县封氏望族的封隆之和高欢获取谋划,高欢于是率众来冀州会合,世东说念主推抬高欢为首长,树起了挞伐尔朱兆的义旗,最终获取告捷,高欢从此戒指了朝政16年,为女儿高洋建立北皆打下基础。

冀州城东4公里处有一个叫岳良的村子,这个静静的村庄是历史上闻明的长乐冯氏眷属的发祥地,亦然北燕国君冯跋和冯弘、北魏冯太后以及孝文帝两位皇后的故里。也许因了这个起因,孝文帝曾两次驾临冀州。据说,在冀州老城内原有一个天宁寺,赵匡胤曾在这里休憩。城内州治北有一座大路庵,内部有宋徽宗的墨宝。可惜在今天的冀州城内,当年刘秀、高欢和他们的伙伴们风浪际会、厉兵秣马的原址已无迹可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所展示出的雄才大约和成就的千秋功业写进了史书,冀州因了这些笔墨而愈加熠熠生辉。

图片

隋文帝杨坚妥洽中国后,对行政区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订正。去掉州一级行政区画,实行郡、县两级制。杨坚和他的先祖蓝本是西魏和北周的重臣,而北周和北皆是朔方对立的两个割据政权。冀州不错说是北皆王朝的发祥地,极端于北皆开国皇帝的高欢首在冀州举事。也许因为这个起因,杨坚对冀州好像没什么好感,他不时松开冀州的辖境,从信都县中析出一个长乐县,又从信都、下博、武邑三县中各析出一部分树立衡水县。从那以后,冀州再也莫得收复历史上算作三级治所的领域了。

隋至清末的冀州,天然辖境变小了,但总体上仍保持着统带五至十余个县的领域,优质的社会资源在这里麇集,故总能得民风之先,从文化上在冀南地区一直处于上风地位。隋代,冀州出了位大儒刘焯,据验证刘焯是冀州辖境内昌亭(今武邑县相城一带)东说念主。他和另一位大儒河间东说念主刘炫是师昆仲。他们曾被隋文帝招到洛阳验证石经。范文澜评价说,扫数这个词隋代不错称得上是通学大儒的唯一刘焯和刘炫二东说念主。有个叫窦抗的东说念主作念冀州知州时相等怜爱儒学,刘焯曾在冀州耐久讲学,许多年青东说念主投到他的门下,他的弟子中有两位最为名满天下,一位是孔颖达,一位是盖文达。这两个年青东说念主有许多接洽之处:都是衡水东说念主;名字中都带一个达字;两东说念主其后都成了秦王李世民的体裁馆学士;都作念过皇子的西宾;尤其是孔颖达,在李世民提拔下主撰了《五经正义》,罢了了数百年来南学、北学、今文、古文之争,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科举制的课本。

图片

刘焯和他的弟子们在冀州留住的兴学重教的民风世代相传。清光绪年间,冀州迎来了一位人命交关的主东说念主。他即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桐城派体裁家吴汝纶。吴汝纶来冀州时,照旧41岁,这位奴隶曾国藩与太平军对垒多年,额上染满了征尘的江南才子,决意要在冀州大有可为。在洋务通顺兴起,西学东渐的年代,他在冀州果决地树起了振兴桐城体裁的旗号。建立信都书院,延请名师,遴聘后生才俊到学院念书,一时刻冀州“文风丕变,经术文华,风靡云蒸”。

吴汝纶为冀州培养了一大都东说念主才,如张廷湘、胡廷麟等东说念主,他们又把尊儒重教之风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吴汝纶当年创办的信都书院,在清末废科举兴办新型学堂的风潮中,改称冀州中学堂。民国初年,改称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开国后先后为冀南建立学院和省立冀县师范学校,今天是冀州中学分校。一百多年来,从这所校园里走出了多位栋梁之才,如宁都举义指引东说念主之一董振堂,西北地区党团独创东说念主之一吕佑乾,地方志人人傅振伦,玩忽部副部长秦立真等。

图片

衡水市堤北桥村

冀州的文脉不错说从汉代的董仲舒初始发端,隋唐时的刘焯和孔颖达、盖文达师徒进一步接管和发展,在资格了华夏经济文化的几次南迁,朔方文化已远远过期于江南的情况下,到了清末,吴汝纶的到来,客不雅上延续了那条规脉,并为她注入了桐城体裁这一崭新的血液,这使得冀州的文教行状在朔方卓尔不群,蔚为大不雅。

因为这些渊源,就连发端于冀州的商帮也浸润了浓浓的文化气味。最有代表性确当属冀州的古古书业。这一转业最早兴于何时,由谁东说念主带动,已不可考。为人人所认同的不雅点,是这些冀州东说念主(含衡水东说念主)其时为了营生,到了京城的琉璃厂,在江西东说念主开办的书铺中学徒,逐步集会了古古书业方面的专科常识和资金,然后另立家数,影响带动了更多的家乡子弟走到京城,干预到这一转业中。在光绪年间,琉璃厂有冀州东说念主魏占良昆仲开办的文友堂,谭锡庆开办的正文斋,张庆霞开办的宏京堂等。

图片

到了清末民初,在琉璃厂经营古古书业的冀州东说念主、衡水东说念主还有部分南宫东说念主占了扫数这个词行业从业东说念主员的一半,冀州帮从而取代了江西帮,琉璃厂因此被称为冀州一条街或衡水一条街。即是这些来自冀州偏僻乡野的泥腿子或懵懂少年,带着对文化的执著,交往于大江南北的大小书肆,相差于巨贾绅士的书房客厅,或征集、贩卖多样古古竹素,或抄刻、翻印古旧版块,撰写札记心得,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念出了巨大孝顺。他们中走出了许多版块目次学的人人,如孙殿起、雷梦水、郭纪森等。其中孙殿起著的《贩书偶记》、《琉璃厂小志》等竹素为后东说念主商议冀州和琉璃厂的古古书业提供了寥落的史料。

1922年,直隶省涵养厅派曹秉国到冀州筹建直隶省立第六师范。这所在冀州南关胡庄建立的学校,其后成为冀南地区传播新文化新念念想的阵脚,立异的种子在这里扎下根,党的地下组织也建立起来。七七事变前,党组织指引高出学生闹学潮,反对反动派的统辖。事变后,高出学生纷纭投身党指引的火热的民族自若通顺,数百东说念主成为冀中庸冀南地区革红运动的主干,新中国成立后多东说念主成长为党和国度的高等干部。这些高出学生和从省立十四中、冀南建立学院走出的高出学生,勇往直前投身立异,使冀州成为冀中南大地上一座当之无愧的红色摇篮。

“冀野纷繁战事多”,冀州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乱使冀州东说念主养成了行侠尚勇之气,技击在这片土地上神奇地发展起来,而且诞生了许多近代闻明的技击巨匠,八卦掌两大枢纽门派之一尹派的独创东说念主尹福、梁派独创东说念主梁振圃,宋氏三皇炮捶的独创东说念主宋迈伦都是冀州东说念主,宋迈伦还始创了近代北京城最大的镖局会友镖局,这些又使冀州多了些许的粗犷悲歌和阳刚豪迈之气。

图片

旧时,冀州有冀州八景,它们走进文东说念主的诗篇,“紫薇夕照”、“净水微澜”、“开元晚钟”、“长堤霁雨”使冀州处处浸润着灵秀之气,怪不得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到这里来作念知州,因竹林七贤建造的竹林寺,李三娘的传闻、金鸡城的传闻、大磨盘的传闻,更使冀州消灭了浓郁的神话色调。如今,碧波万顷的衡水湖又使冀州继承了江南的些许灵秀之气,成为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朔方水城。冀州即是一册厚厚的书,读懂了它,就读懂这片土地上镇静的历史。

图片

东汉冀州城

《冀州赋》  后汉·班叔皮

  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  历九土而不雅风,亦哲东说念主之所娱。

  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而高游。  建封坛于岱宗,瘗玄玉于此邱。

  遍五岳与四渎,不雅沧海以周流。

图片

夫何事於冀州,聊託公以遊居。歷九土而觀風,亦慚东说念主之所虞。遂發軫於京洛,臨孟津而北厲。想尚甫之威虞,號蒼兕而明誓。既中流而歎息,好意思周武之知性。謀东说念主神以動作,享烏魚之瑞命。贍淇澳之園林,善綠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嶽而高遊。嘉孝武之乾乾,親飾躬於伯姬。建封禪於岱宗,瘞玄玉於此丘。遍五嶽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鄙臣恨不足事,陪後乘之下僚。今匹馬之獨征,豈斯樂之足娛。且休精於敝邑,聊卒歲以須臾。   漱餘馬乎洹泉,嗟西伯於牖城。(錄自《續漢·郡國志一》劉昭注。)

  感鳧藻以進樂兮。(錄自《文選》顏延之《秋胡詩》李善注。)

  過蕩陰而弔晉鄙清水舞最新番号,責令郎之不臣。(錄自《水經注·蕩水注》。)班彪

本站仅提供存储办事,扫数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无益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